-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秉承工匠精神磨出精品之作
――《农民院士》编辑手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6
□周颖
《农民院士》出版5个月以来,已累计发行4万余册。犹记得这本书签清付印时正是寒冬季节,冷风刺骨,当我跟另外一位编辑任建红关灯走出办公室,百感交集。两年了,这本书终于付梓出版。值得高兴的是,该书成功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一路走来,我们付出了太多的感情及心血,作为该书责任编辑,我也终于明白了打造精品需要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所在。
寻找到合适作者
2019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职业的敏感性使然,作为本土最优秀的题材,我们考虑策划一本报告文学,选最会写的作家去写,以保证写出成功的作品。接下来,选题论证、立项、准备实施,一切看似水到渠成。
然而,全国范围内挑选作家起初让我们有点茫然,报告文学讲究的是报告跟文学的平衡,其实更注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性,报告文学需要用文学的笔触让这个题材起飞。
李春雷的写作履历相当精彩: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宣部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新世纪以来唯一获得两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蝉联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得者……2020年1月,当我们向他发出创作邀请的时候,他正在武汉一线采访,用他的话说:“当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报告文学作家不能缺席。”接下来的日子,几乎每天我们都跟他保持微信联系,给他发送朱有勇院士的相关材料,表达我们力邀他来创作这本《农民院士》的诚意和决心。最终,李春雷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历经十七次优化
2020年5月,2020年10月,2021年3月,李春雷3次来到云南昆明及朱有勇的扶贫地普洱澜沧深度采风。每一次到来,他都与朱有勇及其团队成员畅谈。李春雷脚穿一双沾满灰尘的运动鞋,头戴一顶勉强遮阳的棒球帽,手拿笔记本,跟着朱有勇走遍了澜沧县的村村寨寨,还主动申请跟着同吃同住同劳动,甚至还深入扶贫户家里,和扶贫户对酒当歌,倾听他们和院士的感人故事,并诉诸笔端。
紧接着,交初稿、审稿、改稿,中间还穿插了几番催稿,最后定稿,单是我们编辑的稿件就历经17次优化。
李春雷特有的语言风格,不但简洁概括,而且还具有描述能力,有时候还略带诗意,在任何报告文学作品当中都没有这么多自然段的谋篇布局手法。他的句子都非常精短,每一个段落中超过10行的都不多见,这应该是李春雷报告文学乃至他所有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而这本书更是文学与科学的双赢。用文学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相对抽象的自然科学世界。书中对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品种的介绍和相关的科学技术都进行了鲜活形象的描述,让我们知道了科技的贡献、科技的力量。
横跨两个重大时代课题
也许《农民院士》这本书开始只是规定文学。但是当李春雷到实地了解,了解了朱有勇院士,了解了云南,了解了这片土地以及拉祜族之后,他喜爱上了,是真心的喜爱、真心的欣赏、真心的认可,所以这个时候他从遵命变成了听命于自己内心,把自己投入进去。整个作品充满了激情,满怀深情,很细腻,很有艺术性。
同时,整本书看似写人,写朱有勇从农民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的历程,比如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轫之作《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从写一个科学家开始,但是这本书却是通过一个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横跨了两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无论在科学的意义上、科学技术的意义上,还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个意义上,都热情赞颂了新时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骨肉深情和崇高品质。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壮阔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编辑,一本书的出版就像是一个怀胎十月的孩子出生,在孕育期就会给足他养分。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在封面设计上,我们也是几易其稿,最终选用了新华社拍摄的朱有勇院士直播带货现场销售洋芋时的那张笑脸图,形象生动,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洒脱感;而在内文设计部分,画家陈流的《礼赞大地》系列更是充分融入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中,文字跟画作的配合,把精彩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具有泥土的芳香,甚是完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农民院士》的编辑出版,可以说是作者与作品、作者与编辑、编辑与作品之间的一种相互提携、相互成全,也为我们以后运作主题出版类图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