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编辑讲述出版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喜悦的等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6
□本报记者 刘蓓蓓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书封及内页插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供图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是作家杨志军第一次自觉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诸多荣誉。它的出版缘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真诚又专业地就中篇《原野藏獒》修改、扩展为儿童文学的审读信件。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奠定了杨志军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良好的合作基础。在编辑的策划下,近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又推出了杨志军“藏地少年三部曲”第二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见面聊出来的选题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一书的出版,对我们而言,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喜悦的等待。”该书责任编辑王雨婷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2018年9月,王雨婷和儿童文学编辑部主任谈炜萍看完《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书稿后,决定飞去青岛拜访杨志军,与他面对面聊聊书里书外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杨老师,我们就被他的博学、内敛和真诚所打动。”王雨婷说,杨老师曾在藏区生活了40多年,他是一个汉族人,但他对雪山、草原、牛羊等有着近乎魔怔的迷恋,他的精神世界与藏族世界更加契合。
“他仿佛回到了童年,眼神里迸发出无限的童真。”编辑们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鼢鼠、斑头雁、藏獒等这些草原上的动物,对当下尤其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而言,是陌生的,但也是迷人的。她们当即与杨志军约定,要把这些动物的故事写出来。
从那天起,编辑们便开始了等待,这一等,就是3年。
其间,编辑们并没有过多问询创作进度。因为她们深知,杨志军虽然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是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他写得很慢,写得很慎重。
从孩子角度出发
惊喜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2021年9月底,在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活动前,编辑们在宾馆门口等杨志军,想与他叙叙旧。坐下后还未开口讲话,杨志军就递过来一个U盘,说“这是你想要的”。
王雨婷欣喜若狂。当晚回到酒店,她就连夜开始阅读,第二天便读完了这部17万字的作品。
从编辑视角,王雨婷认为,与《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相比,杨志军对于儿童视角的把握更为明确,对于儿童心理、儿童语言的处理更为成熟、贴切。更为难得的是,有许多作者对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研究与思考的成果展现。但王雨婷也在考虑,这些深度的思考,当下的小读者能不能阅读和理解。
在第二天的颁奖典礼上碰面时,她向杨志军问出了这个疑惑。杨志军对她说:“一个有良知的写作者,应当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孩子。我不要求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全部理解我的思想、思考,但是我相信,他们总会有所得,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我不写,是我的失职。”
这番话让王雨婷深受感动,也让她看到一位有情怀、有力量的写作者是如何对待读者、对待文字的。
多环节合力精心打磨
在创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时,杨志军刚进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对儿童视角把握还不是非常游刃有余,作编双方为此沟通颇多。但是在进行《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的创作时,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完全没有了,双方主要专注在文本中的叙事节奏的调整。
王雨婷介绍,初稿有17万字,书写了几十种藏地野生动物,而且动物们都集中在文中前半部分出现,信息密度太高,小读者阅读时会产生疲倦感。同时,由于作品的背景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很多细节需要向作者求证。杨志军根据编辑意见,先后精心修改了三稿。为了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除了分管领导、部门主任和责编仔细研读书稿外,出版社还邀请了多位权威专家进行审读,并且找了几位小读者试读。
定稿后,出版社就快马加鞭进入了编辑加工环节。考虑到杨志军对自己的文字非常爱惜,也为了让他明白编辑在校对和审读的过程中对文稿进行了哪些修改,在作品下印前,编辑还将最终稿与原稿进行了仔细比对,将修改过的地方做了标记,整理出一份详尽的修改说明发给杨志军审核,并将每一处修改的地方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这让杨志军再一次看到编辑们的认真与专业。
一本精品图书,除了优质的内容外,装帧设计也同样讲究。为了帮助读者对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知,编辑部请青年插画师郭牛绘制了两张三折大拉页,一张全景式展现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18种动物,一张简洁明了地再现主人公小海到三江源寻找父亲的路线。作品的封面图邀请青年插画家叶露盈绘制,她以藏族地区常用和尊崇的白、蓝、红、黄、绿色为主色调,绘制了一个藏族男孩手捧一条寓意为“扎西德勒”的哈达。哈达无限延伸,与广袤的草原融为一体,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孕育着草原生命的母亲河。
做好持续精准营销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的营销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营销编辑刘莺倩告诉记者,前期侧重于对作品影响力的打造,在获取较大的社会反响后,后期再挖掘与整合更多更好的销售机会和推广渠道。
新书研讨会是影响力打造的重要环节。会上,近20位专家对《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进行了深度点评。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称其为“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主题性写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在营销环节,记者注意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的营销特意建立了读者分享群。“文学自古就是非常小众的财富,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的推广,必须打好‘感情牌’。”刘莺倩介绍,编辑通过提前发放试读名额,与读者培养共鸣;每次的分享都由编辑根据读者反馈、专家反馈精心打磨。并且,通过点对点的“作业”检查,让读者说出真实的阅读感受,帮助编辑进一步提升今后的编校工作。
出版社还针对文本中的不同主题,联合不同学校组织了读书漂流活动。孩子们与家长、老师一起写读后感、开读书会、做手抄报。在同一本书上做批注,交流阅读观点。在这里,营销不只是为了种草,而是提供了一个大人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平台,真实地提高普通读者的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这才是阅读推广最大的作用,也是行业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