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没有群众立场就会“翻车”

作者:一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05

  □一秀

  近日,网上有两则新闻报道自身的舆情被围观,一些针对新闻报道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些言论比较尖锐。“五一”长假,因疫情复杂,大家多困在家中,活跃在网上,较平时更容易引发网上舆情。这两则新闻报道的生产者算是妥妥地接受了一次读者评判。

  第一则是4月30日某报刊发的新闻,5月1日引发了舆情。一名机关干部抗疫期间被安排独自一人到基层,当了一次“下沉居村干部”。应该说这在抗疫特殊时期体现了干部的自觉和担当。但是,网民发出疑问:“这竟然也值得浓墨重彩、大吹大擂?”

  第二则是5月2日某媒体机构制作的短视频。为帮助癌症患者解决用药问题,相关部门使用两架无人机接力20公里送药。应该说在“静态管理”的城市,运用高科技工具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做了一件暖人心的好事。但是,网民不买账,明知故问:“桥被炸了,不能开车?”

  接连发生的新闻媒体自身的舆情事件,原因何在?作为媒体人,笔者想说几句心里话,与媒体界朋友交流。两件新闻舆情虽然各有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共同的原因在于没有真正从群众的角度看待报道的事件。

  区里的干部到居委会指导工作或承担专项工作任务,是党员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所有“上面”的干部常规性的工作,记者竟将这常规性的工作浓墨重彩,极尽铺陈,读者自然不认可。这说明记者对群众心里想什么缺少基本的把握。

  无人机送药本身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作为媒体人,猛一看我也认为是值得挖掘的好题材,但为什么网民也不认可呢?我想病人和病人家属在收到救命药时一定是感激万分的,但问题在于疫情防控中本来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非用极复杂的方式去解决,对此记者还作为大不了的事情进行宣传报道,网民恰好在此找到了宣泄口。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忌讳脱离环境背景孤零零地看问题,群众可是生活在多维的空间里。这次“翻车”说明记者对群众关切、社会情绪缺乏准确判断。

  总而言之,群众心里想什么,群众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群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时时处处琢磨的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群众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就需要牢牢确立党和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写出群众喜欢的文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