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上海书画出版社:
开好“十四五”新局 书写新时代华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9
□陈妙然
上海书画出版社最近有点忙。该社包括“日本中国书法研究译丛”在内的8项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的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8项入选,这个成绩在全国美术类出版社中名列第一。
上海书画出版社成立于1960年,其前身是具有120年历史,有着“江南艺苑”之称的朵云轩。上海书画社一直致力于以中国书画为核心的艺术专业出版,坚持品牌战略,走精品路线,长期以来出版了大量艺术类好书,赢得了读者的口碑,在艺术出版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重传承 重出新
上海书画社看中每一个5年规划,以此形成了完备的产品线规划和统筹。仅“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9项;列入国家“十二五”至“十三五”的规划项目达23项,长期位于美术类出版社前列。
上海书画社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出版的探索之路。自成立伊始,以木版水印复制古代经典书画作品和创办《书法》期刊为标志,开始致力打造专业出版。此后创刊的学术期刊《书法研究》和《朵云》,更体现了当时的出版家对书画社专业特性的精准把握和未来发展的卓越眼光。
通过学术期刊平台建设和重要选题活动的策动,上海书画社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的海内外学者和艺术名家,也为许多作者走上专业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舞台,由此产生的文章著述、艺术作品,早期如《中国书画全书》《中国玺印篆刻全集》,近10年如《吴昌硕全集》、“艺术与鉴藏丛书”等,都成为读者称道、学界公认的名作。这些标志性图书与专业期刊一起,共同奠定了上海书画社在学界和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重传承,也重出新。”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常挂在嘴边的话。专业立社是上海书画社的根本,学术出版在其专业立社的追求中起着标杆的作用,这是上海书画社60余年发展得出的结论。
60多年轨迹连贯清晰,几代出版人接棒,推动着上海书画社在长跑中不断发展壮大。“坚持专业定位,从历史积淀和当今艺术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既不断深耕,又不断创新,努力将书画社打造成有品牌有鲜明特色的一流艺术出版社。”王立翔说。
守初心 向未来
时代不断发展,把牢方向是关键。学好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对标好国家文化战略,是上海书画社在每一时期都能锚定清晰目标的根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文献专业出身的王立翔,敏锐地感觉到这一指示精神对上海书画社将带来十分重要的机遇。王立翔说:“长期以来,在以书画文献为主体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上海书画社积累了大量内容和资源,已经形成了古籍出版的特色,成为古籍整理与研究出版的一支力量。”“十三五”以来,上海书画社通过对以书画为主体的艺术文献的不断规划和组织实施,已出版了一定数量的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艺术古籍出版项目,并有多项列入上一轮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古籍出版基金资助。
根据《意见》的新要求,王立翔对上海书画社的古籍出版工作进行了新思考,做了新部署:要有力做好艺术古籍出版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重大项目的筹划。王立翔说:“上海书画社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将对传世汉文艺术文献,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察、梳理和汇集整理工作,以建立脉络清晰、传统文献和现代学科相融合的新型中国艺术文献典籍体系为目标,将艺术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上海书画社进一步完善艺术文献出版的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勾画和完成包括“中国书画基本丛书”、“历代书画名著译注丛书”、“书画名家年谱大系”、“书画文献资料丛刊”、《中国书画稿抄本集成》、《金石学稿抄本集成》等在内的不同层次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将艺术古籍的整理出版项目做成新的出版范式。
回望上海书画社许多出版项目,费时长久,最长的将近20年。其中艺术文献、碑帖金石、海派艺术等选题由两任领导接棒,前后历时10余年,收获了全方位成果,对海内外艺术文献、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碑帖金石学的研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成果都进一步强化了上海书画社的学术出版个性,从而形成与其他同行的差异化优势,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赋能。
在新发展阶段,上海书画社还有许多新打算:从艺术学科建设出发,以国际视野,体现一流学术成果,建设出版高地;以新材料、新成果为学界提供创作研究的图像资料;根据国家教材编写出版的新要求,推进教材长足发展;数字融合出版取得更显著的进步……这些规划同样需要长期建设。上海书画社明白,书写出版事业新的翰墨华章,唯有“坚持初心”“面向未来”。
筑高地 塑品牌
近10多年来,上海书画社树立了做一流艺术出版的目标,以3个5年规划为契机,明确了以学术出版为高地,以专业图书和普及图书互为支撑,以教材、期刊为两翼的专业出版架构,力抓选题结构、编辑队伍、全员考核、编发营销一体化等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同振合拍,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专业出版影响力进一步做强。
这其中,学术出版成为上海书画社鲜明的出版特色。该社围绕海派艺术、艺术史(鉴藏史)、碑帖金石、艺术文献这四大方向进行了高水准集群式的出版,由此强化了书画社的专业品牌形象。
近百年来,海外学者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是一个以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阐释中国艺术取得瞩目成就的重要领域。随着国门的开放,这些成果陆续为中国学者所重视,并激发了国内艺术史学者研究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间对话的开展和深入。
上海书画社关注到这一学术动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高居翰的两部著作。至“十二五”,该社决心将中国艺术史研究作为学术出版的主要方向,并于2016年开始推出《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艺术史界”等系列学术著作,此后又启动“西方早期中国艺术史研究译丛”“日本中国绘画研究译丛”。这些项目均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学界获得巨大反响,成为该社以巨大毅力打造学术出版制高点的重要案例。
今年,上海书画社又扛起了新的重任――启动“日本中国书法研究译丛”。王立翔说:“中国书法在海外的研究,日本是一个代表,起步早、研究深,他们的学术成果研究在国内的书法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我们要花大力气出好这一套译丛。”
促融合 推转型
当前,上海书画社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数字资源中心建设。“60多年积累的丰厚艺术资源,怎样数字化,怎样为新出版载体服务,资源中心是一个基础性建设。”王立翔介绍道。
“‘融合’二字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理念。如果能把数字与传统出版各自优势融合好,我们的出版业会激发出更大潜能。”王立翔介绍,上海书画社正在建设一个新抓手――“云书法”平台。
书法是上海书画社的重要板块,《书法》和《书法研究》等专业杂志都是老牌学术期刊,而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期待能够更快地一饱眼福,这也成为云平台建设的原因之一。
“对内进行资源整合,对外是新的出版平台。云平台将运行互联网、新媒体工作理念,力图贯通图书和期刊内容资源,推进全社产业链在云平台上融合、高效地发展。”王立翔说。
上海书画出版有着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云平台上将打破纸质出版物缓慢的出版节奏,实现快速、便捷地与读者见面互动,将推进学术成果的传播效应和更新迭代。王立翔认为,“云书法”的建设,将并不仅是在打造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它将推动书画社各方面由传统型出版向融合型新出版形态转型。
做普及 力“破圈”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能为专业读者所认可、属于引领学界发展或对研究有重要意义的选题,才是我们要介入的学术类选题。因此,好的学术出版物有两个判断的维度,其一是具有学科影响力,其二是有社会影响力。出版社要努力做到两者兼具,那就是优秀的学术出版,即我们尽量要做为公共关注的学术产品。”王立翔说。
60余年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艺术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风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海书画社以专业的眼光和不断更新的理念,通过细分读者需求,以原创性选题的开发和传统选题的升级换代,使小众的艺术出版充满了活力。
专业出版承担着学术普及的重要使命,学术出版的受众也不仅仅限于本领域的少量研究型读者,好的学术出版还要做好“破圈”和“蹲下”的工作。艺术出版同样担负着为大众服务的职责,上海书画社将学术出版高地建设所带来的品牌和内容优势,努力向普及读物延伸。
王立翔介绍:“一方面,我们专门延请著名学者亲自撰写轻型或准学术著作;另一方面,又要求编辑在各类大众读物中注入更多的学术含量,体现更高专业品质。上海书画社推出《中国艺术史九讲》《艺术与文明》等一系列优质学术普及读物,均体现了学术普及出版的追求。”
“双减”政策下社会对素质教育、美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王立翔认为:“书画社是艺术出版社中最早进入教材编写的出版单位,但在新时代书画社的美术教材编写理念也应与时俱进,这是对教材编写能力的一次重塑。”上海书画社决心以教育部做好美术新教材的要求为契机,以新时代精神为感召,从以美育人出发,以“真善美合一”为中心理念,在经典艺术当代再现、美学精神当代阐释、艺术激发创新等内容方面发力,为社会尤其是中小学、公共艺术机构提供系统、亲民、优质的美术教材、美育课程和公共内容。
此外,上海书画社还加大学术成果的走出去工作,使得艺术出版既呈现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和深厚底蕴,又反映新时代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多元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