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橘豆的茧》:
倾诉成长之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刘敏
似乎蜻蜓镇中的几个水乡孩子还未走远,作家邹超颖的文学航线就已抵达了她的故乡――江城武汉。《橘豆的茧》(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的生活轨迹为脉络,通过儿童的视角完成了一次对城市空间的书写。小说中不仅有对成长期儿童迷茫思绪的细腻捕捉,还夹杂着作家对时代变革下社会群体精神的探寻与追问。
受“儿童本位”现代文学观的影响,对儿童独立人格的塑造受到越来越多的作家重视,并形成了以儿童视角书写的现象,像萧红的《呼兰河传》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采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儿童视角。《橘豆的茧》正是延续着这一创作传统,借主人公小橘豆的童年视野,倾诉作者的家园之思与人文关怀。
故事从橘豆出门寻找桑树的那个清晨开始。无忧无虑的小女孩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洒满阳光的街道,坐在小摊前,边吃豆皮边回忆妈妈每天为自己准备的爱心早餐,小小年纪的她在散发着香气的市井美食中感知着生命最初的那一份恬静与香醇。湖北独特的美食文化在散文式的语言中自然流淌,食物打通了孩子们与外界交流的渠道,而徜徉在食物之外的是那份浓到化不开的人情之美。
童年不止一面,小说的笔调也指向了那些在非常态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如艾佳与石头。来自重组家庭的艾佳是一个与主人公性格截然相反的小顽童。滞留天星洲岛时,她拉着橘豆在破落的关公庙宇里结拜姐妹,那认真的模样俨然像个小大人。可如果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讨厌妹妹、总是抱怨父母偏心的艾佳,她的心里藏着一份沉甸甸的心事,那就是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
而生活在父母嘈杂争吵声里的小石头,他的叛逆与沉默背后是对父母离异的深深恐惧。生活的复杂使他们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他们的话语里没有道德化的思考和理性的议论,“叙述”已经变成了“显示”。作家借助孩童的视角重现原生家庭对其心理造成的伤害,如此真切又如此沉重。故事的叙述语调舒缓、明朗,虽有苦难,但读者感受到的不是颓丧失落,而是率真与乐观,孕育着希望。其创作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又不失情绪的真实,并且带有邹超颖创作历程中特殊的生命印记。从这个角度看,作家的写作不仅面向孩子,更面向了成年人,邹超颖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温情细细地观照着成长期儿童的心灵之痛,坚守着自己“为爱创作”的精神格调。
当橘豆在江堤运沙工的队伍里发现爸爸时,她紧抱着爸爸的双手哭泣。而父亲则轻声地安慰女儿:以后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最终,乘着江边晚风,父女二人携手走向家的方向。类似这样和谐温馨的一幕在艾佳与石头的故事中也有再现。作品站在时代的高度再次证明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作品一起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颗茧的生长期不足一年,但这颗小茧在作家的笔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能量,那就是用时代性的、人生的眼光看取童年生活,追求儿童文学的心理深度。《橘豆的茧》中浓厚的童心童趣以及诗意化的写作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追求,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童年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