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的心事》:

大梦想载着小梦想

作者:朱凤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朱凤娟

  《花瓣的心事》(晨光出版社)以乌蒙山区西魁梁子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为主线,透过儿童独特的视角,书写了在神奇的红土地上种植高产优质的大洋芋而脱贫致富的故事。摆脱贫困,是西魁梁子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聪明、清纯的花瓣和调皮、贪玩的虎头,也有着各自缤纷单纯的梦想。贫穷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艰难地挣扎,但所有的困难都挡不住西魁梁子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孜孜追求。乌蒙山区的人们在扶贫队员的热心帮助下,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美丽富饶的红土地上,迈出了脱贫致富、走向小康大道的坚实步伐。

  在作者的行文过程中,采用现实和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自然意象交织辉映的技法也突出并丰富了主题内容。作品还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突出时代主题。

  “虚实之间,尽显真情”。作品从花瓣的梦境入手,和梦中大洋芋的亲切对话,引出花瓣和大洋芋之间即将发生的美好故事。梦中的大洋芋和现实中的花瓣成了“知心朋友”,大洋芋是花瓣倾诉的对象,也是花瓣排解郁闷心情的良药。花瓣的心事和大洋芋有关,大洋芋又和花瓣有关,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共同推动着故事的脉络发展。

  在课堂上走神的花瓣,看着讲台上的欣欣老师,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对妈妈的思念像漫山遍野云霞般的洋芋花,蔓延铺进花瓣小小的心田。由此引出了花瓣可望而不可即的小小愿望。西魁梁子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花瓣也变得有主见、有想法、懂事、坚韧、果敢,逐渐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不易。家庭环境铸造了花瓣勤劳坚韧、自强不息、善良能干的品质。花瓣身上体现了中国留守儿童特有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远方父母的关爱下,同样茁壮地成长,像沙漠里的芨芨草,坚强得有滋有味。

  小说叙写日常生活融入超越现实的色彩,串起碎片化的童年梦境。生活和幻象的双重结构,不仅推动情节的发展,也丰富了各自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树”的意象是人们精神慰藉和快乐的双重载体,唱响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乐章。“麻栗树”在西魁梁子是特别的存在。“村里的人商量事情,都会到大树下。”人与树的对话,从侧面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理。麻栗树同时还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动物栖息的快乐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的生机、万物的生机共生共荣。

  时代大主题牵动儿童小梦想,共同绘制成长的蓝图。西魁梁子的情形是当下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山区一个小小的缩影。国家的扶贫政策就像万丈光芒,照耀着花瓣、虎头的成长之路。就是这赋有生命力的亮光,也照亮了花瓣、虎头更远、更广阔的世界。花瓣和爷爷种出了大洋芋,花瓣家因此成了全村的焦点。扶贫队员们来到花瓣家“取经”,并推广种植技术。他们把西魁梁子红土地上出产的大洋芋拿到全国的农产品博览会上展览,吸引外资,带领全村致富。环境不仅改变了人,环境还造就了人,人因此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国家政策的携扶加持下,在扶贫队员的协助下,西魁梁子依靠大洋芋,实现了“不再受穷,不再挨饿”的梦想,这也托举着小花瓣沉甸甸的心事,她希望父母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大梦想载着小梦想,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