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画像》:

具象呈现百年荣光

作者:王一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王一楠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回首百年、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文艺作品如何铸就了党和人民的坚实战线,深刻参与了民族复兴的伟业?这一问题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驻足反思并总结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为人民画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是立足于“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而推出的集体工程,以艺术的答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程。借助100幅如同路标一般锚定重大历史时刻的经典艺术作品,《为人民画像》回溯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赞扬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与非凡智慧。这种丹青证史的独特方式,深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生动阐释了人民群众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铸就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民族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

  艺术与人民同在,《为人民画像》一书中所收录的作品,均为艺术家长年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养分创作的代表作。在这一编汇观念的统领下,《为人民画像》一书具有两个突出特征,其一是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其二是关注百年党史中的青春叙事。

  《为人民画像》按照时间线索,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篇章。一幕幕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感人情节以具象的方式得以呈现,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国梦的践行者,共同勾勒出最平凡而伟大的英雄肖像。这些艺术作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走来,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沧桑正道。百幅图像的铺陈中展开了延绵有序的历史记忆,其背后融汇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沿着《为人民画像》当中的历时性线索,同样可以看到中国本土艺术创作所发生的重大现代化转折。从革命美术、进步美术到大众美术运动,再到新时代的美术创作,艺术家们对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与世界性探索中含有高度的自觉意识,作品的笔墨形式、意象语言、题材与技法等方面都呈现出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新语境,揭示出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于文艺工作的构筑进程。《为人民画像》将这些聚焦特殊历史的作品并置、连缀在一起,也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以红色美术为核心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当我们思考今日中国的多元艺术样态时,亦应从百年历程中寻溯其根源。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方式,《为人民画像》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而青春叙事,本是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变迁史的重大主题之一。正是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人对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随,使党能够始终屹立潮头,破浪扬帆,面向未来,永葆生机。《为人民画像》一书中多次出现了青春的面孔和蓬勃的身影,如表现年轻战士们顽强意志的油画《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刻画两代人参与扫盲运动的雕塑《母女学文化》、表现青年工人参与工业化建设的油画《钢水、汗水》、描绘基层劳动者――快递小哥的国画《时代节奏》等,不胜枚举,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此外,《为人民画像》的撰稿者主要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的青年群体,他们以青春的眼光重审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光辉历程,并结合自身实践与专长,将作品置回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背景中,体悟一代代中国青年的家国理想和奉献情怀,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对作品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人民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表现的对象和艺术价值的最高评判者,《为人民画像》以生动的画笔和文字讲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情感与记忆。它也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了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了最深情的褒扬。而这,正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于文艺工作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