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恰逢其时的石窟寺入门好书

――评常青先生新作《中国石窟简史》

作者:潘高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潘高升

  《中国石窟简史》

  对整个中国石窟寺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描述,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石窟为纬,让读者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渊源和现状。

 

  近几年来,石窟寺保护研究和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根据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288处。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很难看懂石窟内容的。如何让公众“读懂”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著名佛教艺术史学家、四川大学常青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常青先生早年师从我国历史时期考古和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宿白先生,长期研究中国石窟寺艺术。早在2009年,本人便因工作关系结识常青先生,先生学术视野之广,学术功底之厚,特别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印象深刻。纵观常青先生新作《中国石窟简史》,我觉得有三个地方特别值得一说。

  一是博学专精有底气。作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学士与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作者曾在龙门石窟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工作过,对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佛教艺术品也如数家珍。国内的主要佛教石窟寺,作者几乎都亲自做过调查,书中绝大多数图片即作者现场所拍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英文博士论文写的就是杭州的飞来峰造像,当时我就惊叹于作者的考古和文献功底。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做好石窟寺研究,靠的就是这些基本功,正是有了雄厚的学术底子,作者才能在不同的时空中切换自如,信手拈来。同时学术也靠积累和传承,在该书中,作者不仅将自己多年的专业研究成果予以精彩呈现,而且十分注重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第九章在介绍西湖烟霞洞造像时,作者就把2021年6月新发现的十八罗汉造像题记内容予以增补,这也体现了一位严谨学者对学术的尊重。

  二是通俗易懂接地气。有关石窟寺的普及性书籍,现在已经出版的就我所知就有好几种,其实早在1996年,作者就写过《佛祖真容・中国石窟寺探秘》一书,在石窟寺普及读物的创作上可谓先行者。此次出版的《中国石窟简史》,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石窟的历史放在了中国整个大的历史之中,注重强调石窟寺的历史背景和脉络。该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将每个石窟寺的营造背景和演变过程生动地予以呈现,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读者很容易建构起一个较大的认知框架,从而将有关石窟寺的信息纳入到已知的时空和知识范围,而不是直接面对冷冰冰的石窟断代、分期、题材、风格等太过专业的术语。

  作为一本接地气的专业书,读者仅从书中十个章节的命名,就可以大致了解中国石窟寺艺术风格和地域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风格演变来看,从石窟艺术的源头到梵音回荡,从民族风格到南北融汇,从世俗人间再到最后的浪潮;地域分布来看,从西域佛国到河西走廊,从山西云冈到洛阳龙门,从敦煌麦积到巴蜀之地,从黄土坡上再到西子湖畔;历史发展来看,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从北魏到初唐,从盛唐到两宋,从元朝再到清代。正是通过这十个一环套一环的章节内容,该书将中国石窟艺术的源流、分布、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向读者娓娓道来。此外,作者优美的文笔,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美文、美图所传达出的这种美的感受,其实和石窟寺艺术所蕴含的那种美,是相得益彰的。

  三是追求细节聚人气。地处东南的杭州,在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西湖周边目前所保存的为数众多的佛教石窟造像,是探讨中国10世纪以后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中国石窟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中国石窟简史》的出版单位,浙江古籍出版社就位于钟灵毓秀的西子湖畔。这是一家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整理与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为主要业务方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出版社,近年来,又倾力于文博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佳作迭出。《中国石窟简史》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把关,都能看出出版者精耕细耘的工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