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博议》的文章与识见

作者:沈宗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沈宗宇

  《东莱博议》的文章与识见

  本书是吕祖谦的一部“因史成文”的著作,是研究文章学、科学史与出版史的重要文献。

 

  吕祖谦的《东莱博议》是一部以《左传》所记载的人物与事件为基础,随事立议、评论得失的论体文章集。吕氏在本书的《序》中自叙撰著始末:“《左氏博议》者,为诸生课试之作业。始予屏处东阳之武川,仰林俯壑,出户而望,目尽无来人。居半岁,里中稍稍披蓬从予游。谈余语隙,波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就编帙。”

  宋代进士科省试、殿试皆试论,明、清科举三级考试中第二场必考论题一道,故论体写作对于举子而言意义重大。吕祖谦是理学名家,也是场屋高手,27岁即高中博学鸿词与进士两科。《东莱博议》就是他揣摩科举的代表著述。此书一开始只是以写本的形式在吕氏门生、亲友中流传。此后,此书的神奇之名便不胫而走,次年便得以刊行。据统计,此书在科举时代至少刊行了30余次,至清末张之洞督学四川,还不忘训示诸生“宜读《东莱博议》”。甚至,直至今日仍然有靠着对《东莱博议》手摩心追来练习作文的。

  《东莱博议》的文章好在哪里?用金克木的话来说:“处处是惊人之笔,处处又合乎题意,更重要的是能说得头头是道。要说黑,那就是乌云一片。要说白,那就是白雪无垠。怎么说怎么有理,还有气势。”这是远绍《孟子》的“气盛言宜”,近受苏轼“左右逢源”文风的影响,具体手法就是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层递、对偶等修辞技巧,以实现先声夺人的目的,收取澜翻不穷的文章效果。

  比如本书开篇论《左传》中的第一篇记事《郑伯克段于鄢》:“钓者负鱼,鱼何负于钓?猎者负兽,兽何负于猎?庄公负叔段,叔段何负于庄公?”此论细思无理。因为鸟兽只是在自然本能的驱使下活动,它们的上钩、落网诚然是无辜的;而共叔段是一个人,理应有完整心智和主观能动性。说郑庄公“雄猜阴狠”固然不错,但说在这场兄弟阋墙的悲剧中,共叔段不需要为自己的贪婪愚蠢付一点代价,似乎也言过其实了。但作者用强大的语言攻势挟持住了读者,使得自己的说理不容置疑。

  吕祖谦政论的魅力固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学修辞和谋篇技巧,但他不是一个专做翻案文字的诡辩家,他的立论或渊源有自,或一空依傍,要之有着基于理学的连贯史识和价值取向。他最典型的观点是“内暗则外求,外求则内虚”,这是一种动机论或者说是诛心论。

  比如介子推因为曾从亡于晋文公重耳,功高无赏,与母亲一道遁入山中,宁可被焚死,也坚不出山,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廉直的人。但吕祖谦认为介子推这样做是借正直之名发泄心中的怨恨,实际上有可能“误后世”。他评论道:“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因为内心不够光明磊落,才会用高蹈的行为表明态度;寻求用外在表现证明自我,说明内心不够充实强大。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求全责备,近乎苛刻,却是一种很典型的理学家立场。

  《东莱博议》因为受到历代学子的青睐,翻刻次数特别多,版本情况十分繁杂。经过本书整理者梳理,可知其大致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全本系统。最早的是国家图书馆藏《增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25卷本,属宋刻本而后世递修,目前残存卷一至卷十。较善的是明正德年间张伟、张廷镇《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25卷全,现亦藏于国家图书馆。二是句解本系统。近世坊间流行皆为这一系统的版本,增加了逐句训解,但仅录文68篇,相对于全本的168篇为少。

  本书整理以明万历刊25卷本《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为底本,参校宋刊《增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台湾省藏明刊25卷本、明正德六年刘氏安正堂本、瞿世瑛清吟阁刊本,参考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以及句解。体现了从旧兼从善的原则。书末添附《博议》在历代书目中的著录情况,以方便读者覆按。既为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呈现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也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取阅方便的精善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