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华护理杂志社:
传播学科新理念 推动科研大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9
□本报记者 杜一娜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心脏病术后患者怎样护理?长期卧床老人护理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新生儿和产妇如何护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健康需求的增长、医疗水平的提升,护理学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推动护理科研繁荣发展、促进护理学术国际交流,不仅对加强全球卫生领域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作为护理学科领域权威的学术出版机构――中华护理杂志社,近几年在恪守期刊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寻找突破口,沿着一流学术期刊发展之路探索前行。
“2014年成立杂志社之前,我们只有2本刊物。目前,中华护理杂志社已发展为4本期刊――《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教育》《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和《国际护理科学(英文)》。”中华护理杂志社社长、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姜小鹰在第26期刊协讲堂上介绍了中华护理杂志社的基本情况以及办刊理念。
深耕专题出版
“围绕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我们杂志社对所办4种期刊进行了科学定位,并充分发挥各个期刊的特色优势,做强期刊内容,深耕专题出版。”姜小鹰认为,深耕专题是杂志社的立身之本。
2021年,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的意见》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等指导性意见,《中华护理杂志》专门策划了护理信息化专题,从疾病防控、居家康复、物资管理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国内护理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提供依据。
此外,《中华护理杂志》还策划了临床营养护理专题、重症护理专题、骨科护理专题、老年护理专题、神经系统疾病护理专题等共计12个重点专题,服务于临床护理专科发展需要。
创伤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据此策划了创伤护理专题,组织了相关研究论文,探讨创伤救治护理质量控制问题,分享了危重创伤患者的护理经验,分析了护理工具的革新与应用效果,为创伤护理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等政策发布后,中华护理杂志社旗下的《国际护理科学(英文)》杂志敏锐地关注到这些政策所带来的行业、学界的话题,于是围绕儿童疼痛护理、儿童安宁疗护研究、癌症患儿症状管理等组织了专题内容。
专题的策划,不仅增强了护理学科发展的指导价值,也带动了更多的从业者进行护理实践和研究。
深化出版服务
2021年1月,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构建了《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对降低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规范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临床急需的指南类文件。《中华护理杂志》快速审理该稿件,在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召开前在杂志刊出,并在微信公众号上传播。同时,协助专业委员会印制了抽印本,在学术交流会上发布、宣传。
这是中华护理杂志社关注临床实际需求,对于特殊稿件而设立的快速审理通道机制的一个案例。
姜小鹰表示,对于特殊稿件,编辑部会加快稿件的审理流程,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和作者服务、为临床护理实践服务、为护理学科发展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们积极开展征稿、约稿,开辟快速审理通道、预出版等各项工作,全力为抗击疫情服务。《中华护理杂志》刊载的新冠肺炎护理专题论文全部入选世界卫生组织COVID-19数据库,不仅为中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学术支撑,也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护理经验。
边远地区的护理学科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此,中华护理杂志社的《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对于选题意义大,但写作困难较多的稿件,在外审通过后,编辑部的编辑会及时指导作者修稿,增强作者信心。“因为编辑们知道,文章发表后,能对作者所在地区的护理科研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姜小鹰说。
深入多维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华护理杂志社充分利用较好的人力资源和市场化资源条件,在渠道拓展、学术传播、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创新经营。
据姜小鹰介绍,2021年中华护理杂志社积极响应申报中国科协的分级目录试点工作,并成为分级目录试点工作主要承担机构之一。杂志社与全国各护理期刊及广大护理科技工作者共同制定了公信力强、学科领域认可度高的分级目录,为推动国内外护理科技期刊在科技评价中同质等效提供有力支撑。
在渠道拓展上,中华护理杂志社运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线上编辑出版查阅,还将学术内容进行多介质形态转化,采用视频、音频等表现形态,实现技术操作创新、护理工具革新类研究成果的融媒体出版,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体验;杂志社官网也进一步优化升级,通过引文互链、DOI码等加强与各医学网络出版平台的联系,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时,为更好地服务护理研究成果的传播、应用及转化,中华护理杂志社利用已开通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及今日头条平台等,形成了“一次生产+多形式呈现+多渠道发布”的内容推送机制。
此外,中华护理杂志社依托自身牵头成立的中国护理科技期刊联盟形成了学术交流共享平台。凭借每年召开学术年会和学术“沙龙”,中华护理杂志社召集全国护理各刊社长、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参会,及时研讨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最新政策和发展方向。同时,依托期刊编委会、编辑部的资源优势,举办中国护理科研高峰论坛、科研论文写作培训会、“研路”杯护理科研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会、“精彩非凡・等您开讲”演讲竞赛等各类专业研讨或专业技术展示学术活动,努力传播护理科研新理念、新知识等。
姜小鹰最后表示,未来,中华护理杂志社将深入落实“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要求,强化“中华护理”品牌建设,加大期刊培育力度,深化运营管理机制,以服务护理学科创新发展为驱动力,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办刊理念,进一步探索和推动护理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