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社“#陪你追剧的中国气象”系列内容:

追剧中的气象让“出圈”拾级而上

作者: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9

  □本报记者 韩萌萌

  追剧和气象有什么关系?乍一看这两者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追剧的人谁在乎外面是风和日丽还是雨雪交加,心思早已跟着剧情跌宕起伏。可“中国气象”公众号出其不意地推出“#陪你追剧的中国气象”系列作品,让我们有了一个从气象角度理解剧情的新视角,追剧的同时还能长点儿气象知识,有趣、有料的科普方式自然“圈粉”不少。

  找到“出圈”切入点

  打开“中国气象”公众号,第一句话就亮明了态度:“这里虽然没有‘天气预报’,却更有趣,有思想,也更懂你。”要讲天气,“中国气象”的专业度从来不用怀疑,但是这个公众号看来不满足于此。如何让一个专业领域的公众号离公众更近,吸引公众的注意,“出圈”早已成为公认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才能成功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是行业媒体公众号正在探索的课题。

  “气象”二字离百姓的生活说远不远,说近又不近。通俗地讲,有风霜雪雨、电闪雷鸣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往深了说还牵扯着森林海洋、雷达火箭等多门学科的应用,用“气象万千”形容并不为过。而要给大众讲好气象故事,找到切入点是关键。

  “中国气象”选择了热剧大剧,但没有盲从蹭热点,而是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角度,哪怕是从剧情中的一个细节突破,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好气象科普,让受众从之前未曾接触或是想到的角度再去看剧,不仅加深了对剧情的理解,还有了一种“原来剧情中还有这么多气象知识”的新鲜感。

  有一点值得关注,“#陪你追剧的中国气象”系列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陪你追剧”的标题就点明了态度,放弃那种“我来告诉你”的“人设”,从高高的科普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受众的身边陪你聊天唠嗑,唠的还是你喜欢的话题,这样的科普方式有谁能拒绝呢?

  专业的人做专业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科普首先要切中兴趣点,让受众产生主动了解的想法。比如,“《人世间》里的‘吉春市’,为何总在‘冬天’?”这一条推送,凭借开年大剧居高不下的话题热度吸引关注,但讲好自己的内容才是取胜的关键。

  公众号小编细数了《人世间》的镜头,发现不少故事情节都发生在天寒地冻、雪花飞舞的冬季,其时长几乎接近全剧的一多半。冬天的冷与雪,不仅代表了人们心目中对东北大地的某种印象,也应和了网上那句“一部《人世间》,半部在下雪”的感慨。

  这条推送捕捉到一个场景:回家乡投资的骆士宾问周家大哥周秉义,作为老工业基地,为何吉春的发展越来越落后?周秉义梗着脖子,苦笑着说出两个字“太冷”。

  就是从这句台词开始,公众号小编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东北为什么这么冷?真的是寒冷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吗?”带着大家一起从纬度、风向、地形、洋流等角度探究,表达简明扼要,点到即止,让人既看得懂,也不至于产生离题万里的感觉。

  “中国气象”从专业性上“安利”了剧集的新角度,难怪“《人世间》里的‘吉春市’,为何总在‘冬天’?”单条推送的点击量超过2.4万。“真是卖啥吆喝啥,在‘中国气象’公众号里看《人世间》也是从气象角度来分析问题的。”网友“西部走廊”的风趣点评说明了受众的认可。

  逻辑缜密 图文呼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气象”公众号总能发现连续剧中很容易被观众忽略的“气象元素”,看似一句平常的话,里面也许充满了气象知识的诸多细节,如何把握与呈现,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要逻辑紧凑,还要留心字体、排版等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每一个环节既不过分突出,也不能可有可无,都围绕“今日份”的气象知识发挥作用,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才会提高。

  “《人世间》这部电视剧充分展现出东北的冬天特别的冷,大多数都是在下雪,厚厚的积雪,剧中更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家庭的和睦团结……到最后让他们又回到最初的模样,结局非常完美。”在“《人世间》里的‘吉春市’,为何总在‘冬天’?”这一条推送下,有网友这样留言。“中国气象”公众号推出的“#陪你追剧的中国气象”系列在打开科普气象新视角的同时,在行文中一步一步引导着受众“拾级而上”,不仅满足了情感上的共鸣,更得到了升华,这也许是这个系列能够被受众充分认可,成功实现“出圈”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再有热播剧出现的时候,我们对中国气象报社也多了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