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策划《长歌报晓》系列报道:

盘活历史家底 创新主题报道

作者:陈丽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9

  □陈丽媛

  邵飘萍、陈望道、冯雪峰、雷烨、石西民、曹聚仁……金华,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孕育了众多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在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之际,《金华日报》策划的《长歌报晓――金华五位新闻人物的探索与回响》系列报道(以下简称《长歌报晓》)进行了探索与创新。

  走心走实

  讲有浓度的红色故事

  《长歌报晓》是《金华日报》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推出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报道,通过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金华走向全国的多位红色新闻人物,追随他们的足迹和笔触,串联起中共一大、淞沪会战、皖南事变、万里长征、重庆谈判等历史性时刻的“台前幕后”,展现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

  在采访前,参与记者除了通读新闻史和党史,还对照研读人物传记、作品集、手稿,人均阅读量超15万字,力图做到学史有深度、写史有浓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细节被发掘,但又有新的问题被提出。如邵飘萍的中共党员身份是很多年轻记者不知道的,他为何隐藏身份?为党做了哪些工作?制订采访计划时,这些问号是串起寻访路线的关键词;报道呈现时,它们是解锁人物故事的密码,赋予作品穿越时空的鲜活和价值。

  记者们的采访总行程超过6000公里,足迹遍布5省(直辖市)10地,以党史、红色新闻史为脉络,通过用心追寻,实地走访,将切口不断缩小、共鸣不断放大。如在邵飘萍的报道中,记者从他的故乡东阳出发,一路到杭州、上海、北京寻访其新闻足迹,申报馆旧址、北大红楼等,比今昔,看变化;通过对他的新闻作品、家书家信的“朝花夕拾”,细描其铁肩辣手、以笔为枪的时代先行者之画像,从而让邵飘萍阐述马克思主义精髓、马克思主义火种广泛撒播的历史作用更真实可感,更有说服力。

  打捞细节

  做有温度的新闻精品

  这组报道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多,且当事人、见证人多已离世。这就要求把故事讲活需要真挚的情感来丰富、生动的细节来“抛光”。《长歌报晓》系列报道从史实出发,用细节化的采访、故事化的表达把硝烟烽火下的革命信仰、新闻理想和个人奋斗立体化呈现。

  以石西民的报道为例,他做过《申报周刊》编辑及战地记者,筹备武汉《新华日报》并担任编辑部主任、采访部主任等,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工作长达30多年。在参与报道之前,记者们对他的了解只停留在这些履历上。在半个月时间里,记者和石西民的两位女儿数次深谈,聆听他在日军炮火下采访、在白色恐怖中办报的故事,她们还整理出石西民的大量手稿、相册、信件,这也为采访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持。

  除了当事人口述和回忆,记者还充分利用红色新闻人的新闻作品来“说话”,使报道既饱含思想性又深具可读性。“吴团长在山头星光闪烁底下带着激越的音调告诉记者:‘我部下一千余人全部殉职……我已决心率一切勤务伙夫等杂兵,加以编制……我们还要打,打死为止。’”这是石西民代表作《大战火烧山》(1938年)中的一个片段,即使80多年后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心、报国之志。将士们的热血染遍了火烧山,记者则在这被敌机燃烧弹烧光草木的山间茅屋里,在如豆的烛光下,采访、写稿。

  记者打捞红色新闻人新闻作品、人物故事里的细节,深情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新闻前辈也做了优秀的言传身教,他们用作品告诉我们,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也是《长歌报晓》创作的方向和方法。

  青春视角

  做有热度的融媒产品

  《长歌报晓》创作团队中除了《金华日报》的青年记者,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的“00后”学子。他们采写时身入心入,用代入式的视角和年轻化的表达,讲述有热度、有张力的红色青春故事。报道开头与结尾跨越百年,同样年轻的面孔用同样的理想信念同频共振,将一个继往开来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在传播方式上,《长歌报晓》充分考虑年轻受众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视听手段,通过“海报+图文+视频”的融媒传播和微信公众号二次创作后的裂变传播,以及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线下传播等形式,推出了一批站位高、形式活、创意新的融媒作品。其中,融合创新作品《报晓者》单周点击量超150万,以青春视角讲述百年前“90后”“00后”新闻人鲜活生动的奋斗故事,展示脚下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让直抵人心的报道实现更多元的传播。

  对话历史

  写有深度的初心答卷

  20名记者兵分多路,追寻在中国新闻史上留名的金华人的足迹,通过革命先辈与现代新闻青年跨越时空的碰撞,赋予党史、新闻史时代活力,增强了红色新闻人物报道的精神穿透力,也为本地红色文化注入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在寻访的过程中,记者们还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独特的深读,通过对话历史,找到了更多文化自信。《长歌报晓》系列报道分为“求索”和“回响”两个部分,每篇报道包括人物特写和党史、新闻史梳理,将陈情和说理有机结合。其中,《红色新闻重镇 劲吹抗战号角》梳理历史数据,统计出“(抗战时期)在金华或到过金华的著名作家、学者、新闻记者有100余人……创办了9种报纸和50多种刊物”,展现了金华在抗战时期红色新闻宣传上的重要地位。

  这是一次致敬之旅。“文以载道再追望,昨夜星辰仍似火”“作为新闻界的后辈,回望先辈前行的足迹,求索的艰辛,战斗的身影,不应当仅仅止于纪念”“一代新闻人有一代新闻人的使命,而‘四力’,是新闻生产内在规律的要求,永不过时”……收官阶段,参与记者分组回顾报道中的收获,通过撰写评论和采访心得,交出了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初心答卷。

  《长歌报晓》以红色新闻人物的历史实践反映新闻史的发展,反映我党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关键抉择和深远影响,兼顾准确和生动,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和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载体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