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电视节目急需抓住质量提升机遇

作者:韦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30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科学类电视节目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为了抵抗新媒体的冲击,不少科学类电视节目在原有形态基础上,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媒体要素不断自我完善和升级,通过媒体融合化被动为主动,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这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各地方电视台陆续推出《我是未来》《最强大脑》《原来如此》《奇迹时刻》《机智过人》等新节目,与经典节目《科技之光》《自然传奇》等共同组成了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的版图。

  但是,媒体融合进程是复杂且多变的,科学类电视节目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实现质量提升,不仅是科学类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科教工作者、广大家长和众多电视观众所关注的问题。

  打破鸿沟,内容形式不断改变

  在融合时代到来之前,科学类电视节目大多依靠导演组织材料并编辑成片,节目模式固定、形式相似、内容雷同。例如,曾风靡一时的《走近科学》节目受到广大观众青睐后,各地方电视台争相效仿,但因缺乏创新,节目模式僵化、叙事符号单调、节奏拖沓等问题逐步凸显,收视率普遍较低。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在技术、经济和观众需求三大因素的推动下,科学类电视节目不断改变自身节目内容与形式,呈现出3个特点:首先,在内容方面呈现出新的组织形式。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原本只能以文字、影像、图片、声音进行传播的不同媒体都可以通过数字内容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打破了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之间的鸿沟。这种变化对作为传统媒体的科学类电视节目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通过电视媒体高效、高质量地传播具有融合媒体特征的数字内容,也要满足观众日益发展的收视体验需求、获取科学知识的探索需求。

  其次,科学类电视节目播出形式出现新的变化。在融合背景下,原来独立运营的科学类电视节目制作团队既要进行独立的节目制作,也要与新媒体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实现节目的全面传播。这要求科学类电视节目在信息采集、内容编辑、节目播出等环节与其他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与渗透,向强互动、多项目、多业务等方向不断努力。

  再次,科学类电视节目在表现形式上必将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与革新。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脑等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电视机在家用电器中的应有地位,而科学类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满足观众随时随地获取节目内容、参与节目互动的需求。

  在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无疑将迎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考验,对节目制作者的融合意识、创新水平和制作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发展背后,四大问题浮出水面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形式逐渐丰富,内容也更加多元,受众与电视的交互性得到不断提升。但是,在科学类电视节目高速发展的背后,各类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媒体融合程度不高。很多科学类电视节目充分认识到融合的重要价值,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来如此》、浙江卫视《最强大脑》等节目迅速在“两微一抖”注册官方账号,并吸引庞大的受众群体。然而,仍有很多节目没有认识到新媒体手段对电视节目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注册了短视频账号,但仅仅发布一些节目的节选视频,并没有经过二次深加工。因此,其关注量、播放量和点赞数甚至远远不如一些参加过该节目的选手。这些现象反映了仍有一部分科学类电视节目对媒体融合的认识不足,投入的精力和制作都不能紧紧跟上高速发展的媒体融合进程。

  其次,模仿克隆现象较多,创新与本土化特色不足。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国外同类节目的成功模式吸引了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们的注意,并参考和学习其中一些影响较大的节目。但目前出现了一些节目形式和内容基本与国外节目一致的现象,无论在题材角度、实验内容还是解说方式、主持风格上都显示出明显的模仿痕迹,甚至节目名称都如出一辙。

  再次,节目形态创新与内容创新脱节。融合背景下,很多科学类电视节目已经完成了台网联播的进程,同时实现了移动平台的联动。但是,这只是融合的初级形态,而更高级的形态应该是在内容创新、节目形态和用户互动等方面形成“1+1>2”的加成效应。例如,Discovery频道针对节目《流言终结者》,制作了手机端和PC端的游戏,以第一视角获得沉浸式体验。这些游戏大多与电视节目的内容相关联,但在形态方面截然不同,给观众更丰富的感受。反观我国,虽然不乏在内容创新方面和在融入多种媒体方面都做得很好的科学类电视节目,但是将两方面结合较好的节目凤毛麟角。

  最后,部分节目对受众需求的重视不足。在融合背景下,观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向被动获取信息的方式,对与节目进行双向交流的需求日益提升。但是,很多科学类电视节目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还没有完全建立观众主导思维,仍以传播本位思想作为制作思路,这样的节目很难在融合时代吸引受众的注意。

  深广结合,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拓展科学类电视节目的融合广度和融合深度。在融合广度方面,科学类电视节目在进行台网联播时,应广泛应用物联网、PC端、手机端等平台,努力在更多的平台中吸引关注。在融合深度方面,应发挥电视台在视频制作、文字编辑、音乐特效等方面的优势,制作精良的文字、视频、音频,为受众提供一场场科学知识盛宴。

  提升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和本土化水平。模仿成功节目的确是一条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收视率的“捷径”,但唯有坚持创新,坚持本土化,才能使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得到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在这方面,湖南卫视出品的《我是未来》是个优秀的案例。该节目以多轮卡牌对决、科学家展示和主题演讲的模式,创新了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多种媒体联动的方式拓展了科学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形式,以精良的电视节目制作和其他媒体制作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可见,我国完全有能力制作出自己的、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类电视节目。

  使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形态创新与内容创新紧密关联。不同媒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简单地将制作好的科学类电视节目切割、分段,发布到其他媒体平台上,不仅不会吸引该平台的受众,反而会影响该节目在其他媒体平台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只有挖掘不同媒体和不同平台的特点、传播规律、用户喜好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制作出符合不同媒体发展需求的节目形式,真正使形态创新与内容创新形成合力,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最后,重视受众需求不应成为口号。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融合的不断加深,但是节目制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受众的需求才是融合的重要意义所在。一方面,科学类电视节目要去了解不同媒体可以给节目内容品质带来哪些改变,并大胆尝试,小心制作;另一方面,要发挥不同媒体与受众互动的优势,从多个角度提升受众的精神享受,满足受众不断发展的观看需求。

  科学类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与创新在融合时代进入到一个更新、更快的赛道,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抓住媒体融合正处于高速发展时代的机遇,通过制作者们不懈的努力,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