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蓝色草原・听书平台”: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构建蒙古语听书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28
□本报记者 张雪娇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蒙古语大型APP听书平台“蓝色草原・听书平台”(以下简称“蓝色草原”),从上线至今,已发布运营1.3万集、约30万分钟的有声资源。“策划上线‘蓝色草原’的初衷,是为广大受众尤其是广大农牧民用户提供优质丰富的内容资源,满足广大蒙古语受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要。”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巴图巴雅尔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内容资源不断丰富
从2018年年初开始,在实施多项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化项目的基础上,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创建了“蓝色草原”。该平台设有文学、儿童、科普、历史、胡仁乌力格尔、格萨(斯)尔、江格尔、好来宝、祝词颂词、传统文化等主要栏目。
巴图巴雅尔介绍,“蓝色草原”第一、二、三期工程分别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线运营。
第一期工程是“蓝色草原”的雏形,上线运营的资源只有1万多分钟,内容以面向少年儿童的有声资源为主。第二期工程在平台的功能、体验、资源方面均有比较大的改进,上线资源有了13万分钟,增加的内容主要以文学、胡仁乌力格尔为主。第三期工程重在全面升级平台功能,增加了自主制作上传、弹幕、热点、IP授权、VIP会员、分享、广告等功能,同时增加了政治理论、电台等板块。
3年多来,内蒙古科技社不断丰富“蓝色草原”的内容资源。如今待上传的内容有图书65种、格萨(斯)尔3070集、江格尔300集、好来宝70种,总时长11万分钟;平台已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家蒙汉语广播电台链接。
可以说,“蓝色草原”通过融合互联网、移动APP、传统出版和电台,以数字有声资源形式传播政治理论、文学、历史、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科普、传统文化、祝词颂词、胡仁乌力格尔、格萨(斯)尔、江格尔等内容,完成了有声数字内容的录制、审核与传播的完整生态链。
“‘蓝色草原’多数内容均为原创,独家享有知识产权。”巴图巴雅尔表示,无论从所掌握的内容品质、品种、数量和规模看,还是从制作内容资源的质量、速度看,平台已成为蒙古语听书领域的排头兵,填补了大型综合蒙古语听书平台的空白。
受到农牧民用户普遍认可
“‘蓝色草原’上线运营以来,有效的注册用户和VIP用户在稳步上升,用户分布在全国各地,阅读量累计达500万人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深受广大受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巴图巴雅尔向记者介绍。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科技社先后在“蓝色草原”发布了蒙古语版《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还收集整理发布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30多部以中国古代历史题材为主的胡仁乌力格尔。内蒙古科技社依托“蓝色草原”开展了以格萨(斯)尔、江格尔为代表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传播工作。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内蒙古科技社抢救性4K摄制格萨(斯)尔说唱节目1024小时;2021年3月、10月,4K摄制江格尔演唱节目100小时。
2021年以来,内蒙古科技社狠抓“蓝色草原”的推广工作,并收到了很多反馈信息。“其中,最多的是希望我们不要半途而废,继续办下去,然后越办越好。”巴图巴雅尔告诉记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牧民通过出版社打来电话,说自己很喜欢收听平台上的长篇小说、胡仁乌力格尔等资源,在放牧时收听,既不耽误放牧,又不耽误听书,希望能多一些免费资源。
“当前‘蓝色草原’上的政治理论、长篇小说、胡仁乌力格尔等内容更受听众欢迎。”巴图巴雅尔告诉记者,从后台数据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政治类图书、《平凡的世界》等长篇小说、《隋唐演义》等胡仁乌力格尔,收听率比较高。
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
通过创建运营“蓝色草原”,内蒙古科技社的数字出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前已有了质的变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蓝色草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出版内容和IT技术的互通共享,加强了内蒙古科技社出版内容、产品、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为各类机构和广大受众提供多形态、多模式的产品及服务,加快了内蒙古科技社数字化发展进程。
同时,平台在资源建设过程中,依靠社会力量,尤其发挥播音员、主持人专业技能,建设大量高品质资源,在保护、传承和传播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巴图巴雅尔看来,该平台为解决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项目的落地、后续维护等疑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于民族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蓝色草原’的开发和运营,锻炼了内蒙古科技社的项目运营团队、技术开发团队,有助于我社的数字化转型。”巴图巴雅尔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继续努力,使“蓝色草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