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响们,加油!

――《我开书店三十年》序

作者:马国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28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国仓

  

张吉响的河北省辛集市科技书店店堂内景。

张吉响 供图

  卖了30多年书的张吉响要出书了!他辗转通过报社的编辑希望我能给他的新书作序,我一口应承下来,因为我知道,对这个人的这个要求,我无法拒绝。

  我与张吉响不过有两三次的匆匆谋面,我至今甚至不能非常清晰地记忆起他的长相,但作为从事出版工作几十年的一员老兵,“张吉响”3个字于我却是很早就熟悉了的,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张吉响一直是我熟悉的陌生人。并且在我心里,张吉响不简单!

  一家民营书店,在农村市场愣是坚守了30多年,且始终都在成长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吉响不仅把卖书当成职业,而且把它干成了一番事业。当了30多年的书店老板,张吉响不仅售书无数,而且他还始终在思考探索农村市场图书发行经营之道。实践之余,他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等中央及省级报刊撰文无数,以致有了现在这部沉甸甸的《我开书店三十年――关于农村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书稿。这样一个人,你说简单不简单?!

  毛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我看来,张吉响的不简单就在于他的人生具有独特的精神追求,他那坚守初心的精神、勇于思考的精神、实践探索的精神、勤奋笔耕的精神等,都通过他的笔墨文章或报刊上写他的宣传报道令人印象深刻,让人钦佩感动。

  图书发行本是一件难事,农村图书发行更是难上加难。30多年来,各种原因叠加制约,全国书店甚至许多城市书店都难以为继,农村图书发行网点更是萎缩严重。但无论城市农村,书店一直是人们的文化家园、精神高地,和城市相比,农村读者更需要文化供给、更缺乏精神食粮。张吉响作为一名读书人、爱书人,身处其中,感受至深,这也让他能30年如一日,无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矢志不渝、坚守初心,让自己和书店始终牢牢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服务读者,燃薪播火。

  很多书店常常办不下去,他的书店为什么能坚守30多年?他是在动脑子办书店。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卖书人,他始终在不断思考和研究农村书店运营规律。这不,为书店生存动脑子也把他自己动成了农村图书发行专家:《“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农村图书发行突破症结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营书店经营者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告》《用30年时光滋养一爿书香――一家农村民营书店的经营之道》等几十篇思考文章不仅写了出来,而且还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许多文章还因为内容贴近实际或被转载、或评选获奖。

  作为书店老板,张吉响是一位实干家,他是这样思考的,更是这样实践的。从1989年凭借2000元的原始资本租赁一爿橱窗卖书,到现在拥有800平方米自有产权的书店大楼,他34年自我“造血”的农村图书发行探索实践,是一部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农村图书发行探索发展史,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特别是在当下受互联网冲击、实体书店一片唱衰的情形下,其成功的探索更具特殊意义和借鉴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吉响不光务实,还很勤奋。在30多年的农村图书发行坚守中,他一直笔耕不辍。有了想法思考,他赶紧记录下来;有了实践经验,他及时总结出来。没有人逼他这样做,但他却自己逼自己这样做了。捧着这本洋洋几十万字的书稿,我们读到的是张吉响办书店的故事,但书稿的背后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追求的中国农民的生动人生价值追求故事。

  其实,对张吉响而言,坚守思考也好,探索实践也罢,归根到底都在一个“爱”字,没有这份热爱,这一切也许早就都不存在。不是吗?有人看他书店经营得不错,就来找他,希望一起印制盗版书籍赚大钱,他严词拒绝,仍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坚持合法经营;有人看中他书店的核心地理位置,希望进行租赁或联营,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他躺着就能挣到更多的钱,他不为所动,就想着以书为伴,服务“三农”。其实,经营书店之难,个中滋味和难处恐怕只有张吉响自己心里最清楚。但张吉响是有精神追求的人,在他看来,“经营书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经营文化。农民是一个比较弱势的群体,农村阅读是全民阅读的短板。农村书店直接生活在农民之中,是传播文化的毛细血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正是这样的朴素认知和精神追求,支撑着张吉响和他的辛集市科技书店不断迈过一道道沟沟坎坎,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一直走到现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想,今天我们致敬张吉响,礼赞其精神,其重要意义在于,他和他的书店是一个缩影,体现着农村文化建设之难,也折射出农村文化建设之光。愿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在实现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能有越来越多的像张吉响这样有精神追求的人。

  张吉响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