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漫长 编读情深

――本报编辑部与一位基层读者的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28

  编者按 报纸与作者、读者,始终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三角关系。张吉响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就是这样一个关系,他与报纸结缘30多年,既是读者,也是作者,编读往来之间,互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近日,张吉响给报纸编辑部的一封来信,又为这段漫长岁月的编读情深故事增添了新的内容。

  

张吉响的来信

左志红老师并转马国仓董事长:

  你们好!

  我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这些年,结合书店经营,我撰写了一些文章,先后发表于《中国出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粗略一算,计有几十篇之多。

  马国仓董事长,我和您曾有过两次一起参加会议。一次是2011年,我撰写了《把握农村特点 编辑有用图书――一个民营书店经理对“三农”读物的思考》论文,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新形势下“三农”读物编辑出版工作研讨会。会后,我的论文发表于《科技与出版》。另一次是2019年11月,在成都举办的第八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我们一起开会。我撰写的论文《用30年时光滋养一爿书香――一家农村民营书店的经营之道》,获第八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优秀奖。

  另,2010年3月,贵社举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新闻出版强国”主题征文,我撰写的《农村图书发行突破症结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营书店经营者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告》获优秀奖。该文于《中国出版》2011年第9期首发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专刊全文转发。事后,贵报记者孙海悦采访了我,撰写了人物专访《写着对联办书店》,发表在贵报上。

  这些年,我结合书店经营,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总结,陆陆续续以“农村图书发行”为主题撰写了一些文章,先后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现代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参考》《出版广角》《中华读书报》等全国及省市级20多家报刊。我的文章也先后被《中国出版年鉴》6次摘编和索引,被《河北社会科学年鉴》3次摘编和索引。2015年,《藏书报》授予我“金鼎杯”十大藏书人物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库先后选入我的3篇文章:《“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2012年);《把握农村特点 编辑有用图书》(2012年);《农村图书发行突破症结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营书店经营者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告》(2011年)。

  现在,我的书店已经走过了34年。搜集整理我过去发表的文章,我汇编成书稿《我开书店三十年――关于农村文化的探索与思考》,30多万字。期待您给予斧正,给予帮助。您作为出版专业报刊的董事长,浏览一下我的书稿好吗?我也期待您为我的书稿写一篇序言,可以吗?我知道,您很忙,我也十分不愿给您添麻烦。但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恳请您:为您的这个小兵,为一个文化老战士,为一个普通爱书人的作品,写一篇序言吧!想必您会答应的。

  我和贵报是有很深渊源的,我的一些文章是通过左老师编发的。左老师是一个很认真的同志,尽心尽力编辑出版文章,我十分尊重她。编辑就是老师,这一直是我的理念,也是我为文的原则。

 

  河北省辛集市科技书店创办人 张吉响

  2022年3月4日

 

  

《中国出版》2011年第9期刊发了张吉响撰写的《农村图书发行突破症结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营书店经营者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告》。

  

2018年12月19日,张吉响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表文章《坚持“进”与“不进”》。

  

2020年6月22日,张吉响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表文章《老伴儿,请接受一个书虫的致敬》。

  

2021年5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报道《一家坚守33年的农村民营书店》,讲述张吉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