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书亦画亦人生

作者:陈艳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25

  □陈艳敏

  继《书房一世界》之后,冯骥才近期又创作了“姊妹书”《画室一洞天》(作家出版社),抒发自己的丹青之恋。

  如果说“一世界”的意境丰厚幽邃、博大宽广,那么冯骥才对“一洞天”的理解似乎更为内在、深入和自我:“洞是藏身之处,私人空间,一己天地,隐秘安全。”在绘画的“私人领地”,他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绘画是他的心安之所,亦是他的放逐之地。曾经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他,白天奔波于山川大野之间,夜晚回到画室醒夜轩,拿起画笔,感受到的是振奋与松弛,自由与自在。画室,是他歇息的一方小天地,亦是他任意驰骋的另一片旷野。

  文与画作为他的两项极具天赋的爱好,在他的生命中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在这本书里,他要“以一半的文学的自己,面对另一半的绘画的自己”。他说:“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绘画,绘画是瞬息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绘画,绘画是以笔墨写生。”他的山水画《珍藏四季》,“说不好,这是一篇水墨的文字,还是一卷文字的水墨”。两者于他已不好分辨,是他表达生活、思想和感受的两支缺一不可的笔。平素他用散文的笔法去绘画,用绘画的语言写散文,下笔的瞬间还会出现有如小说的构思与想象。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艺术家的天然禀赋使他忘情地投入艺术,扶持艺术,与艺术家彼此接近,惺惺相惜。在书中,他阐释自己的艺术,也欣赏他人的艺术,老师的讲课稿,朋友的即兴之作,都被他悉心收藏,他看重的是艺术价值,也是情义价值。见了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冯骥才认定了这位画家是奇才,他将李伯安作为理想主义人物的原型,写在了他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中,借助虚构的生命再现他的艺术精神,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

  绘画是综合的艺术,冯骥才不仅会画,还写得一手好字。兴之所至,他信笔在画上题写诗文。他还常从自己的小说中摘出喜爱的文字段落,书写下来,自得其乐,被他称作画室中“最自我的小品”。也有一些时候,字随心变,从“笑脸迎福”到“雪里送冬”,是不同的情境、心境,不同的状态、情感。写画的历程,亦是心路的历程、人生的历程,“亦书亦画亦人生”。

  书中的许多场景、心绪,画中的色调、感觉也不时触动我的心,引起共鸣。藤黄与朱辉映着心中的暖意,将冯骥才的画照亮,那也是与我的内心最为因应的色彩,温暖,明亮,含蓄着光,抹上一笔,便会平添许多欢喜。

  一方画室,别有洞天,寄托了多少情怀,留下了多少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