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构建“龙头+中小微”共生共赢局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23
□鄢茂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地印企做好防控产品印刷保障。
2021年,在四川省印刷管理系统完成年度报告的印刷企业共3021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97家,排版、制版、装订专项企业23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264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1414家,专营数字印刷企业23家。全省印刷企业共有从业人员8.38万人,资产总额450.14亿元,全年印刷工业总产值474.35亿元,实现利润24.7亿元,销售收入464.37亿元,印刷工业总产出589.71亿元,工业增加值92.62亿元。
培育品牌 完善标准体系
年度核验发现,四川省印刷业发展路径较为模糊。多数印刷企业对企业自身发展和建设的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技术等认识不清晰。生产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散滥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中低端产能明显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价格竞争激烈。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数量占比仍然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骨干企业。
由此,要建立完善印刷业绿色化发展机制。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协会和企业,制定相关标准和规定,不断完善印刷业绿色化发展标准体系。协调生态环境部门,强化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分类施策做好末端治理。推行印刷业绿色产品合格评定制度,指导企业以第三方认证或自我声明等方式,按《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使用相关标识。
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中小微印刷企业扶持计划、国家和省级印刷示范企业提升计划。以产业链为纽带,以百强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为基础,建立“一企一策”个性化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型和行业“小巨人”企业,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绿色化发展带动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构建“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共生共赢局面。
集群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
年报显示,成都市有印刷企业1099家,占全省印刷企业总数37.55%;印刷产值262.82亿元,占全省印刷产值55.41%。成都、宜宾、德阳、泸州、绵阳等经济发达地区印刷产值排名全省前5位,雅安、甘孜、阿坝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印刷产值居全省后3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与当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印刷资源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鼓励企业强化交流合作,积极承接高端产业链、高新技术的转移,引进一批智能印刷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竞争力。
同时,立足四川省内各地产业优势,推动各地聚焦印刷产业升级方向,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集印刷物资供应、印刷机械制造、印刷生产、物流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印刷产业集群或基地。
项目带动 联合科技攻关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缺少投入,印刷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融合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四川印刷业发展的新引擎尚未形成。同时,印刷企业印刷过程数字化控制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综合集成应用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精益生产,技术管理、供应链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员管理等需要加强。
所以,须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在印刷装备制造、加工工艺改进、原辅材料研发、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遴选并公布印刷业绿色化发展重大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智慧印刷、数字印刷、印刷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推进产能持续转换。引导四川省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投入印刷业绿色化发展科技攻关,促进印刷业绿色化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 优化发展环境
当前,支撑四川省印刷企业发展的生产管理人员主要是“老人”,知识老化,技术革新和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招工难等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缺口较大。企业扩大生产和融合转型过程中缺乏管理、技术、金融、贸易、IT等专业人才。
下一步,要优化印刷业发展环境,指导各市(州)加强与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对接,将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重大项目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相关政策,为印刷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印刷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校企(院企)合作机制,培养管理型、技术型、研发型复合人才和高端人才。
(作者系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