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科普阅读的热点重点在哪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5
□本报记者 郝天韵
科普阅读一直是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今,人们对于科普阅读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对于科普阅读的方式也越来越重视。人们也慢慢发现,孩子们需要的科普阅读不仅仅是传递科学知识,更应该注重介绍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孩子更深刻、辩证地理解科学,给孩子留下思考质疑的空间;更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形成今后生活决策中可以恰当运用的科学思维方式;更应该注重兴趣的引发、情感的培养,进而影响态度,形成价值判断。
为助力国家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读周刊微信公众号“好书品读”重磅打造“月度科普书榜”。纵观本期科普书榜,既有凝结了科学家及科普工作者对科学的理解和思考的《遇见科学――院士专家讲科学》《运动:地球的生命密码》《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等书;也有为了保护和启发大众的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的《BBC宇宙的本质: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怎样在太空中敲钉子:我的国际空间站生活》等书;还有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与时代热点的《前沿科技视点丛书・探月工程》《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第二辑)》《崇礼博物散记》等书。
目前,科普阅读的热点和重点有哪些?科普阅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通过采访相关学者、作家、出版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找到科普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加强重视:触类旁通提升综合素养
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平时与教师、家长的接触中发现,他们经常会存在这样一种潜意识里的想法――科普书是课外书,是闲书。一次他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个孩子,正入迷地看一本百科全书,但旁边的妈妈说:“你每天看这些闲书干吗,有空的话做做题、背背作文选不是更好吗?”“我想告诉大家,科普书能带给孩子们的,教辅和习题集还真给不了。”史军表示,如今阅读从语文推广到其他学科,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要有利于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提升,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科普阅读是全科阅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们现在处在高科技时代,人类个体必须足够了解科技。青少年多读自然、科学题材的图书,可以增长见识,也能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家长要意识到,青少年本人要体会到。”谈及科普图书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崇礼博物散记》作者刘华杰如是说。
从出版人的角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出版中心主任沙玲玲谈道,对成人读者来说,很大一部分人倾向于休闲性、趣味性、碎片化的科普阅读,从近几年来新媒体科普号的涌现和多种漫画科普图书的热销可见一斑。这种科普阅读方式带来了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也更高效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阅读过程中常缺乏循序渐进的理性思辨。相比之下,传统的科普读物底蕴深厚,往往系统涵容了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多年的发展成果,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跨越壁垒的机会,去认知整个学科的演进历程、经典方法、精粹思想,多阅读经典精深的科普读物,能够使人的思想变得深刻、内心变得丰富,也能有效增强触类旁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沙玲玲也表示,青少年处在建立知识体系、健全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但青少年们的大脑并不应仅仅作为知识的存储器,只有通过结构化、体系化的阅读培养科学思维,才能更好地为未来创新力的勃发奠定基础。结构化的“知识树”不仅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工具,也是在为孩子选择科普读物、引导孩子在条理阅读过程中需要践行的一种理念。宏观上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各大学科的认知广度,从各个学科的经典启蒙读本、百科读本,到细化的学科分支,再到具体的端点科普,逐层进阶,这也需要出版机构用体系化的思维进行产品体系建设,为广大青少年和家长们提供科学合理的科普阅读方案。
引发思考:做有思想的阅读者
科普阅读在鼓励青少年提问、保护和启发孩子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找到答案并不是科普阅读的终点,阅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发思考,在思考之后会形成自己的思想。
“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个有思想的阅读者可能是走向成功的关键。结合思考的阅读,一定是有收获的阅读,就如海边的游客,浸泡一会儿海水与那些捡了贝壳的人相比,其获得感可能完全不同。”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郑念表示,需要用科学精神指导阅读,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区分和选择。有思想的阅读者是新时代个体科学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个体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的正确途径。
要在阅读中思考,科普阅读更是如此,并且要给孩子留有思考空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此,《运动:地球的生命密码》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表示:“读书但却不能全信书,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科学结论是怎么做出来的、证据是什么、用了什么巧妙的思维和方法,这样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比如《前沿科技视点丛书・探月工程》对我国探月工程中的人物、事迹、知识原理和先进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面展示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在介绍知识之外,更揭示其中蕴藏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展现我国在各前沿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激发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等。
又如《BBC宇宙的本质: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是一部聚焦宇宙前沿的科普作品,从恒星的命运轮回到宇宙波澜壮阔的终极宿命,从搜索地外生命到探寻另一个宇宙,科学梳理了人类认知和探索宇宙的历程,并对宇宙的本质议题给出了解答,更深层次激发读者对于生命与宇宙的思考。“从早期广受赞誉的入门通识读本《NASA认识宇宙》,到后来的图文科普经典《宇宙全书》,再到这部聚焦宇宙前沿理论的《BBC宇宙的本质》,市场一再验证了天文科普是经久不衰的科普阅读热点。”沙玲玲说。
再如《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聚焦尖端技术与未来世界新趋势,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与将棋棋士的羽生善治,两人在对谈中着眼各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各自行业许多相关知识,并展开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内容简单而不失有趣。该书责编董申琪进而介绍,尤其是两位名家在对谈中,不断碰撞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知识点,进而可以引发突破性思考。
提升兴趣:让孩子乐在其中
保护孩子勤思爱问的天性,才能培养孩子真正的思考能力。正如翟明国所言:“当下的读者不仅仅是需要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源头。好的科普读物可以让读者的好奇心保持得更长久一些,引起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培养理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从科学探索的认知中培养对自然的亲近、敬畏和热爱感。”
因此,给孩子选择科普读物,在保证知识准确性的同时,要注重趣味性,引发兴趣,让孩子乐在其中。比如,当下读者尤其是孩子们对于太空尤为好奇,会发出“为什么人类要飞向太空?宇航员每天上班都做些什么?”等疑问,宇航员谢尔盖・梁赞斯基在《怎样在太空中敲钉子:我的国际空间站生活》中用简洁、幽默、生动的语言分享他太空飞行的体验。
人们也会对科技热点发问:创新对世界有什么作用?大数据离我们有多远?中国为什么要去探月探火星?全球气候变化与我们有关吗?如何学好五大学科……《遇见科学――院士专家讲科学》就精选与青少年紧密相关的21个科学话题,引导青少年们爱科学,见证科学的力量,培养科学的思考能力。
还有对于地球的发问:地球经历了怎样剧烈的诞生过程?岩石如何记录古老地球历史?沧海桑田是如何演进的……对于这些问题,《运动:地球的生命密码》便带领读者去探寻、逐渐破译地球的“生命密码”。作为该书主编,翟明国表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类自身、人类家园及遥远星球的认知,以及人工智能领域,都是科普的热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最新的科学前沿进展和热点问题以通俗的笔触融入,让读者不仅增长知识,还了解了学术前沿进展,从科学大家们身上切实体会到对科学的热爱、探索和创新精神。”
再如,家里养宠物的孩子会对小动物格外喜爱,就此也愈发关注自然和物种保护,《红山动物园是我家》就是从饲养员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他们饲养员生涯中那些温馨、有趣又令人难忘的故事,而读者将在这些故事里领悟尊重自然、关爱动物、敬畏生命的重要意义。
“这也是我们对科普图书比较简单的认识和方向,就是从各种学科角度,用通俗易懂的文本、契合读者阅读经验的呈现方式,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吸收更多的科学知识,并且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和对社会、自然的关注之心。”董申琪说。
在同为出版人的沙玲玲看来,青少年科普阅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讲,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高低更直接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力、经济发展力、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但青少年应该如何进行科普阅读,值得家长们、老师们、出版人及广大研究者共同长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