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广电业:优质内容频“出圈” 提质增效见真招

作者: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31

  □本报记者 李雪昆

  回眸即将划过的2021年,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行业硕果累累,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基础实力不断提升,发挥了网上网下、大屏小屏全媒体传播优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在总结当前大视听产业发展时认为,精品视听生产力走强,优质内容频频“出圈”;多屏多端多效传播,全媒体宣传打造新惊喜;媒体融合全面开花,智慧广电成为开路先锋;大视听产业活力释放,新视听引领消费新升级。

  红色经典成为新时代流量

  《觉醒年代》《大江大河2》《跨过鸭绿江》《山海情》《光荣与梦想》《埃博拉前线》等一大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接踵而至,虽题材各不相同,却都凭借着真实厚重的时代质感、以小见大的人物画像、收放自如的剧情节奏、通达现实的时代内核,收获了一致的赞誉和口碑。主旋律故事“花开荧屏”的同时,更为可喜的是,一批新生代演员也正用行动将自身的流量转化为正向的能量,引领更多年轻观众在主旋律影视作品中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

  对此,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的青春化表达实现了党史题材的创作与突破,用创新艺术表达结合观众审美偏好,让党史题材实现了常写常新。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介绍,2021年,各平台制作播出了一系列重大历史、革命、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江山岁月》《百年风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的《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历史故事的融合编排下,‘音乐党史课’通过与公众共情共鸣,让党史随着乐声流淌入心。”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事业部召集人钟启华表示,如今,“音乐党史课”已拥有“电视端+广播端+纸媒端+新媒体端+线下”的闭环立体传播矩阵,成为深入人心的IP项目。

  在“加减法”中高质量发展

  为引导广电媒体进一步转型升级,2021年以来,行业管理部门针对文娱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相继出台各类管理措施,对明星艺人、经纪人等文娱从业人员个体,制作播出平台、经纪公司等机构,以及“饭圈”中的粉丝群体和产业链等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与管理,更好地发挥了文娱领域行业管理部门的全流程管理与引导作用。

  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制协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广联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汪海林看来,行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年“唯流量论”的流量思维,厘清流量与创作的关系,正本清源,回归内容创作的主体,将创作权归还给创作者。彻底杜绝假收视率、假流量、假评分的操作模式,将选择权交给真正的市场,交给真正的观众。

  同时,为进一步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积极推进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精简精办,截至第三季度,已先后批准撤销四川台国际频道等14个电视频道,以及湖北台楚天资讯广播等7个广播频率,并批准调整优化了一大批专业频道频率,实现了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

  创新与转型焕发行业活力

  今年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各广电及网络视听平台因创新而带来的新变化。这其中,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2021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其中,《2021河南春晚》《端午奇妙游》全网点击量均超50亿。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认为,“创新实践也让我们在文化传播上‘守正’有了根,‘创新’有了魂,在坚持主流价值引领上扛起了时代之责。”

  同时,网络视听平台的蓬勃发展使得内容呈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台,这也让出品方有了更多的选择。影视剧集方面,今年网络视听一改前些年古装、玄幻等题材大行其道的状态,现实题材内容占比已近七成,网络电影现实题材创作也大有突破。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天机工作室负责人常斌认为,重大时间节点对网生内容而言,是一个提升品质和增加供给的大好契机。越来越多的网生内容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实主义佳作。

  此外,这一年中,传统主流媒体不断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合作,在创新发展中共同培育新业态、开拓新市场、扩大新产能。“在一次次试水MCN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媒体影响力从无形变得更加有形。”奇迹畅娱MCN负责人达彤说。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伟所言:“尽管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冲击和影响,但转型和突围之路一直没有停止,从而形成了多维度的以‘用户’为核心的内容分发和商品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