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组建全国童书创作联盟,力破原创力不足困境

大学生给孩子们创作科普绘本

作者: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22

  □本报记者 金鑫

  为什么细菌都长得不一样?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细菌?为什么蝙蝠感染了病毒它自己不发病?近日,复旦大学创意团队“童类人”举办的《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新书发布会暨“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和预防传染病”科普讲座上,孩子们的提问差点难倒了现场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让“大哥哥”“大姐姐”们更加坚定了做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科普童书的决心。

  《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物理系、医学系的一批学生因一个创意项目走到一起,共同创作完成的。他们给这个团队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童类人”,依托复旦大学搭建的创新创业基地,组建全国童书创作联盟,力图破解中国童书原创力不足的困境。

  《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是“童类人”完成的第一个作品。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闯入学生们原本平静安闲的生活。3月,本该是回归复旦校园、重启课堂的日子,他们却只能闷在家中线上学习,不知疫情会如何发展下去。“那时候,每天打开手机和电视,都能看到张文宏老师为大众科普传染病,我们作为复旦学生特别骄傲和感动,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念头,要写一套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科普童书,将传染病的成因、传播机制和预防措施向他们徐徐展开。”新书文字主创、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王蕴懿娓娓道出创作初衷。

  为了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学生们先联系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鹭,请她担任这套书的指导。在张鹭的建议下,确立了这套科普童书的写作思路:根据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的分类来讲述有关传染病的故事,并且将这套书写成3册,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来写传染病知识。

  然而,创作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一是疫情让创作团队无法见面,只能靠线上会议进行沟通;二是怎么向孩子讲传染病?

  “最终我们决定让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来参与这场旅程,在同龄人悠悠、甜仔和问多多3位主人公的陪伴下,穿梭时空、变幻身形,和真菌、寄生虫对话,与科学家们促膝交谈。”王蕴懿介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创作过程,包括查找大量资料,不断修正、调整绘本内容,协调图文比例,甚至是绘图颜色也要调整到小朋友比较喜欢的色彩……

  令同学们自豪的是,当文字初稿和部分画稿完成后,团队有个曾经上过张文宏课的医学系小伙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微信上把几页初稿发给了张文宏,没想到张文宏竟回复并肯定了同学们的作品,后来还派出专家团队参与绘本审阅和修订,并亲自为新书写了序言。

  今年11月,《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包括《细菌是怎么回事儿?》《病毒是从哪儿来的?》《什么是真菌和寄生虫?》3册。绘本借助风趣的对话和童稚的插画,将故事变得妙趣横生,把传统灌输式的科普变成沉浸式的体验。

  对于未来,“童类人”的小伙伴们已有了更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