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地图类主题出版物

作者:刘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6

  近年来,主题出版是我国出版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之一。主题出版因其具备题材重大、导向鲜明、时效性强、目标明确、公益性强、兼顾市场等特征,现在已经成为承载国家主流价值观,宣传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阵地。

  地图是展现自然和人文要素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凡是具有空间属性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地图的表现对象。许多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的内容,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理空间属性,因此通过可视化转换,能够以地图形式将其展现。

  笔者基于地图类主题出版物的相关出版经验,谈一下该类图书呈现的特点,以及应该如何做好地图类主题出版物。

  挖掘内容题材,推进深度融合

  地图作为国家版图的象征,体现了国家的主权意志和政治外交立场,还因为承载着丰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信息,可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依据。同时,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地图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地图的许多应用场景与主题出版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经过与主题出版的深度融合,可极大丰富主题出版题材。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图类主题出版物,选题涉及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大众生活等内容。

  例如,2018年出版的《国家版图知识读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家版图知识、地图上中国版图的表达、维护国家版图和主权尊严等内容,是一本集科普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读本。2019年出版的《地图上的绿水青山》地图集以地图为主,辅以图表、图片和文字,直观展示了我国山水林田湖草各类自然资源,对于引导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起到积极作用。

  设计风格创新,提升阅读体验

  地图类主题出版物在其表现形式方面较传统文字形式有所创新和发展。由于地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这类图书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维视角。地图通过其丰富的符号化语言,可以将许多复杂难懂、理论性强、多时空进程的主题内容转化为地图语言,将传统的文字描述进行视觉化抽象呈现,表现形式清晰直观、生动活泼,更容易被广大读者理解并接受,从而扩大了受众面和传播效果。因此将主题出版的内容与地图相结合,并且对地图的设计风格持续进行优化和创新,是实现主题出版大众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之际,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于2016年联合编制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创新性地以地图为平台,以时间为序,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本书地图设计从要素选取到符号配色,力求突出主题、清晰易懂。左图右史,图文互证,在阅读中广大读者可以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性。

  丰富呈现形式,增强营销推广

  地图类主题出版物在融媒体出版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首先从产品形式上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本身就成为一种数字化产品,因此新媒体平台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地图数据优势,丰富地图的呈现形式与效果,打破印刷品地图的局限性。其次是营销策略的转型。主题出版物承担着传播国家主流思想的使命,但传统营销手段的受众面过于狭窄,如果能够借助新媒体形式,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多个媒体渠道共同发力,不但能够拓展用户群体,还有助于发现精准的客户群,利于形成相对精准的营销模式。

  2021年出版的《走近地球之巅》再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与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本书在大量的照片、手绘插图、地图和信息图标的基础上,加入了29个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该书在营销环节,采用线下发布会、书店活动与线上全媒体营销同步进行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总之,地图类主题出版物在继承主题出版特征与意义的同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促进了主题出版的大众化。在未来的选题策划过程中,出版社可以继续探索地图与主题出版的深度融合,策划更多内容题材丰富、设计风格独特的地图类主题出版物。同时,出版社借助融媒体的形式,跨媒介展示、营销和传播,争取在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满足读者更加多元的阅读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