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文博故事 助力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6
近几年,随着一系列考古文博类综艺节目的热播,考古文博领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然而,谈到考古、文物乃至博物馆,许多人或许仍心存疑虑:博物馆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该如何欣赏一件文物,又该如何参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博讲坛》(全四册)一书,可谓是对这些问题的极好解答。而《南博讲坛》从策划到出版的全过程,也为考古文博普及类图书出版提供了一个范例。
缘起:讲座引出的选题
《南博讲坛》一书的萌芽,还要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南京博物院推出“南博讲坛”系列讲座,每期讲座邀请一位著名文化学者或考古文博界专家,面向公众讲述他们与博物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没想到,第一场讲座就吸引了江苏省内外的文博爱好者300余人到场聆听,现场交流的气氛也很热烈。
首场讲座成功举办后,“南博讲坛”继续推出精彩的系列讲座。从2016年到2019年的4年中,“南博讲坛”分别以“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多样化的博物馆”“博物馆塑造美好生活”“博物馆与地域文明”为年度主题,举办了48场兼具专业性、普及性与趣味性的讲座。每场讲座的主讲人均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王鲁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资深考古学家李伯谦、许宏等,都曾登上“南博讲坛”的讲台。
历次讲座的主讲人,无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常常引得全场笑声不断,听众十分入迷。因此,“南博讲坛”的知名度不断攀升,讲座现场常常座无虚席,不少听众席地而坐。与视频平台联合开展的网络直播,以及由讲座现场录像剪辑而成的视频课程,在互联网上获得了超百万的点击量。
在“南博讲坛”的忠实听众中,就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文博出版中心的几位编辑。编辑们均为考古文博或相关专业出身。2016年,系列讲座甫一推出,就受到了他们的关注。大多数时候,在讲座现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此外,编辑们与“南博讲坛”活动的策划老师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一次讲座结束后、每一年的年度主题确立后,都会与南京博物院的相关人员探讨讲座主题、讲座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探讨年度主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深入挖掘,进而讨论博物馆给人们带来的文化熏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讲座内容整理成书的构想,就是在一场场讲座、一次次讨论中渐渐成形。
“南博讲坛”蓬勃发展的几年,也是考古文博领域逐渐走进大众生活的几年。“南博讲坛”系列讲座的内容,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如能将讲稿做成套系图书出版,图书借助系列讲座的影响力,乘文博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南京博物院也认为,“南博讲坛”历次讲座的主题,如茶酒、古琴、如何参观博物馆、中国多样的地域文明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极为贴近。将讲座内容精华转化为图书,向广大读者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发现博物馆及考古文物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南京博物院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共同组织与协调下,《南博讲坛》的编辑出版团队于2020年年初正式组建,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担纲主编,计划将讲稿按年度编排整理,出版4册套书。
打磨:用心编校文字
系列讲座转化为套系图书面临的难关之一,是从讲座口语到书面用语的转换。尽管每次讲座都有录音和录像留存,但仅根据讲座录音转写成的文字稿是无法满足出版要求的。编辑们早在听讲座的时候就意识到,“南博讲坛”主讲人的个人特色十分鲜明。有的主讲人事先拟定了详细提纲,演讲时条分缕析,有的主讲人则喜欢天马行空。
文化学者的演讲,常分享人生经历及观展心得;考古学者的演讲,常与精彩的发掘故事和文物相伴;博物馆“掌门人”的演讲,则偏重介绍本馆的建馆历程、特色收藏、社会服务案例。而在讲座过程中,主讲人为了活跃气氛、引起听众兴趣,常常会讲述自己的私人经历或耳闻秘辛。这些“段子”性质的内容,虽在广义上属于文物考古范畴,但大多与讲座主题无甚关系。要将这样一批风格各异、内容多样的讲稿编辑成套系书籍,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使读者能最大程度地领略每场讲座的精华所在,感受讲座人对考古文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编辑团队在口语向书面语转换以及之后的编辑加工过程中,紧扣每场讲座主题,结合主讲人的讲座提纲,在尽量体现每位主讲人个人风格特色的同时,保留讲座主干,对于为引发听众兴趣而讲述的逸事,则删繁就简。团队在加工稿件时,不忘编辑此书的初衷,力求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到文物、博物馆及传统文化本身,而非文博领域内的八卦旧闻。
经编辑加工之后的书面稿件,编辑团队也发给每位主讲人一一审读,确保稿件没有改变主讲人作讲座时的原意。书面稿在出版之前均经主讲人确认,可谓保留了历次讲座的精华。
“南博讲坛”系列讲座内容丰富,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众多,编校时需要细读稿件,查核大量资料。编稿子的过程,也是了解考古学、博物馆学前沿发展,团队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讲座的主讲人均为考古文博领域的资深专家,在稿件中经常提到野外考察、考古发掘、筹建博物馆等经历。例如,内蒙古兴隆洼遗址1992年的一次发掘历时6个月。整整半年,考古队员们都没有离开遗址所在的村子,发掘结束回到城市以后,“人都木讷了,不愿意说话”。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考古文博事业的奉献精神与真挚情感,让编辑们动容。
匠心:创新装帧设计
“南博讲坛”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公益性文博活动。在编辑出版团队成立之初,成员们便达成共识:根据讲稿整理而成的《南博讲坛》也应当紧随活动调性,成为与系列讲座风格相契合、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价格亲民又“接地气”的图书。秉持这一理念,《南博讲坛》的封面并没有像常规的博物馆出版物那样,采用大块面的黑、白、灰,而是选用水红、浅绿、湖蓝、浅橙作为4个分册的主色调,活泼明快而又不失清新文艺,在用纸上也选用触感柔和的细砂纸,力图贴近大众喜好,改变普通人对博物馆出版物“高冷、乏味、难以接近”的成见。
封面上多道同心圆弧与矩形的组合,象征举办讲坛的场地;渐变色与延伸的线条,象征讲座给人带来的回味与无限遐想……
总之,《南博讲坛》凝聚着“南博讲坛”4年48场讲座的精华。图书策划、组织、编校、出版的全过程,也凝结了编辑出版团队的智慧和心血。正如书中收录的龚良的讲稿中所说:“我们不能以炫耀的心态传播博物馆所藏的文物,而是要传播历史文化和人们过去的美好生活。”
我们真诚地希望,《南博讲坛》中一篇篇趣味十足的讲稿,主讲人生动的语言和对博物馆的深挚感情,可以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知晓博物馆及文物之美,从而爱上博物馆,享受博物馆为生活增添的色彩。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