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环境下,如何培养儿童阅读素养

作者: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3

  □本报见习记者 齐雅文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发现,在书店内,经常有家长带着刚刚放学的孩子选书看书,孩子们放学后背着书包直接在书店读一会儿书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自“双减”政策发布后,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阅读,如何读、怎么读也成为当下人们关心的新议题。

  阅读选择更多元

  通过观察和采访,记者发现,阅读时间变得更充裕是家长们感受到的直观的变化。

  “双减”政策发布前,从幼儿园阶段就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的现象不在少数。作为一名5岁半孩子的家长,许艳对“双减”政策的实施有着明显感受:家长和孩子们不再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有了更多自由活动时间,因此亲子阅读时间也增加了。许艳会带孩子去图书馆,根据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图书。“从孩子感兴趣的图书开始阅读,回到家里我们每周会进行两次亲子阅读,阅读之后,就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对话,加深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刘芳既是家长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她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们的阅读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孩子有了充足的时间,并且没有繁重课业的束缚,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在阅读教育专家李一慢看来,现在家庭阅读或课外阅读承接了部分“双减”政策后增加的学生课外时间。不少学校出现打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现象,有的学校开发了校本阅读课程。而家庭也乐于对接学校的阅读安排,低年龄段学生的家庭共读时间获得了保障。学科校外培训的压缩,也促发了家庭阅读内容更加丰富。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儿童阅读带来哪些积极意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表示,“双减”政策为阅读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和老师意识到阅读对儿童的重要性,但却常常苦于孩子们没有时间。“双减”之后,他们就会有一定空余时间去阅读,去做与阅读相关的活动。

  张观察到,“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学校更加注重营造阅读氛围,丰富课后托管服务内容,这种氛围让阅读也变得更放松、更从容,更加非功利性。这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小学生的课后在校时间了,这个时间的利用,也明显向阅读倾斜。”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会长、一起悦读俱乐部创始人石恢对于这样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家长和学生不再热衷于课外培训,他们的确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石恢谈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减”政策是为家长和学生解绑减负,肯定会为儿童阅读带来有益地促进,包括从短期的时间效用和长期的培养目标上来考量。

  多机构合作成合力

  “阅读需要引导。”张表示,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以优质的精神食粮,对儿童阅读的种类、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和家庭三者的教育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出版社应面向学校、老师,从如何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开展阅读拓展课,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这些角度来捕捉教师专业成长实操用书的选题增长点。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校内作业少了,家长作业辅导的负担轻了,孩子在家时间长了,家长愿意承担孩子学科学习的规划和辅导。张建议,出版社可以对家长关心的学科类辅导问题答疑解惑,如针对文言文入门、诗词讲解、名著解析、拼音启蒙、几何学习的关键点、英语启蒙和进阶的路线、亲子阅读讨论等专题,总结家长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与疑难,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容易上手的辅导方法和思路。

  在阅读推广方面,张认为,出版社应主动跟阅读推广机构密切加强合作,提供相关作家资源、创意活动等。因为这些组织本身就想方设法地要把好书、好的阅读活动带给家庭或者学校。出版社和阅读推广机构通力合作,切实地为学校、社会营造更浓厚的阅读氛围。

  “孩子的阅读需要大人的引领,无论他们是否有时间,或时间有多少。”石恢告诉记者,“阅读推广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家长的引导工作。在新的‘双减’形势下,可以多考虑拓展阅读服务的功能和内容,以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学校进行师生读书会的组建与实施,帮助学校开展学生阅读课程等,为校园里的学生阅读提供支持。”

  “应该深刻理解‘双减’的持续影响力,升级各自的阅读服务。”李一慢希望有研发能力的阅读推广机构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班级、学校提供场景化、系列化、课程化的中文分级阅读服务、学科分级阅读服务,有助于“课内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帮助儿童从亲子共读绘本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发展为阅读能力、阅读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