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力量激励人们前赴后继

作者:谢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3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讲好党史中的故事。张聿温的《故事里的党史》(人民日报出版社),恰好作为深入学习党史的生动教科书,为我们倾听红色故事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1979年5月,张聿温在完成半年的代职之后,如期回到他所在的空军报社。社里要求他把接手的“党团生活”这块专版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主要是增强知识性、可读性,让读者更好地受到教育熏陶。他边读书边记录边整理,很快积攒了厚厚的一摞,足足有几百个生动感人、精彩有趣的故事和片断。他从中筛选出200多个情节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分门别类,按照“理想、道德、情操、学习、工作、生活”6个方面,经过构思、串联、描写、叙述,而且追求语言的生动和对话的个性化,整理成一部书稿,取名曰《中国革命家轶事》,由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首印2.5万册。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大气厚重的《故事里的党史》,就是《中国革命家轶事》的再版,无论36年前以“轶事”为名出版,还是今天用“故事”为题发行,其中事事感人、行行动情、字字生风,不读则不知其味也。我一连几天沉浸在这些红色故事里,从细节中看到领袖人物的高风亮节。尽管其语言“缺少华丽的辞藻和唯美的文采”,但我相信这里的语言就是“历史的档案”。请容许我不能将200多个故事一一抄写如下,但我愿意把看故事的感想和盘托出。

  我感到这些故事突出真实性,必然“传之久远”,让生命力一次次都能焕发出生机。如果没有永恒的真实,任何故事都将无非朝露,瞬息即逝。本书原版序是由出身于延安抗大的老革命、中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宋振庭同志所作。他在序中开宗明义:写伟大人物的轶事,是件很难的文字工作。宋老看完原稿后写道:“不但自己从伟大人物的轶事中受到了教育,也为张聿温同志的精诚劳动所感。”后生读后,同革命先辈的感觉一样,因为“这些真实的记述编写,可以给艺术的再加工创造提供基础的素材”,使这些“原味故事”不会停留在“一个故事”的框架里,而是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心心相印,取得长久的生命,长成一个丰富多元的“故事森林”,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

  因为主人公一个个本身极富传奇性,吸引力十分强,读起来势必引人入胜。传奇性先于故事存在,很容易让读者阅读故事、喜欢故事。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这是理想。毛泽东“让座”、周恩来“让路”、彭德怀“让马”,这是崇高品德。敌人对延安接连轰炸了一个星期,毛泽东安然无恙地愈加紧张地工作了一个星期,然后,毛泽东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一起“最后撤离”,踏上转战陕北的伟大征程,这是传奇……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一步步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向着民族复兴行进,在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传奇,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传奇性人物的共同创造。

  作者在裁剪题材时讲究艺术性,边看边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什么是裁剪?精心的构思,别出心裁;合理的取舍,择要而成。妙手剪裁成艺术,艺术感染即力量。比如,写周恩来同志“有错误要逢人便讲”的故事,不到一页纸,不满500字,素材竟来自3份不同的权威报刊,让周恩来同志“有错不掩错”的谦逊风貌、求真情怀跃然纸上。

  这些故事长则不过两页计千把字,短则半页不到二三百字,但富有启示性,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领悟有所提高。比如,200字的“不忘过去”,是讲朱德委员长生活极其俭朴的故事。他告诫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不能忘记过去啊!这里“我们”,当然包括他自己。他自己不仅说到,关键是首先做到。从这些记述里,我分明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品德光辉,不仅照亮了故事,而且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无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还是从脱贫致富成就幸福的小康路到通往复兴的中国梦,依然需要共产党人不忘过去、敢于直言的党性风采,激励我们勇往直行,一往情深。

  所有的红色故事,都会在我们的言说、倾听和写作中无限延伸,而那些故事的主人公永远活在讲述者、倾听者和撰写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