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壮阔的风情画卷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3

  □本书编委会

  臧穆(1930―2011),山东烟台人,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真菌学家。1973年,臧穆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吴征镒院士的建议下从苔藓植物学研究转向真菌学研究。当时,臧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出家门,离开城市,跋山涉水,到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考察采集。

  20世纪后半叶在我国西南地区进行野外工作,山陡险峻,路窄泥泞,缺乏基本的交通工具,缺乏必要的野外装备,甚至连一部照相机都没有,吃、住、行的条件都十分有限。大型真菌考察须在雨季进行,冒雨考察采集是家常便饭。采集到手的标本处理与制作极其烦琐,工序复杂,稍有懈怠,标本就会被虫蛀或霉烂,加之烤干了的标本会变色变形,故而臧穆总是边考察、采集标本,边速写绘图。晚上回到住处,即便一身泥一身汗,饿着肚子他也先要烘烤标本,一边烘烤,一边在煤油灯、蜡烛光下整理野外记录,直到深夜,甚至晨曦已露之时才能处理完。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前副馆长刘仲苓曾这样回忆臧穆:“1980年,先师胡人亮教授带我到昆明,随同臧穆先生赴滇西考察。历时3周的野外生活,让我见识了臧穆先生渊博深厚的知识积累、严谨客观的治学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后学晚辈宽容仁厚、诲人不倦的长者胸怀。1993年与日本东京科学博物馆的合作,又让我有机会前后追随臧穆先生2个月,先在云南,后到华东。多日的野外考察,每每见到臧穆先生一身泥一身汗,边采集标本边做野外速写,晚上回到宿营地后,还在篝火旁或煤油灯下烘烤标本、整理野外记录,直至深夜。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我们后学晚辈汗颜,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实践。”

  这些日积月累的野外日记,形成一幅幅科学达人的考察画面。臧穆不拘形式地记录了当时生动、活泼、真实的科学考察活动的诸多细节,他亲手绘图染色,即兴配诗撰文,对所采集获得的标本形态特征作了详尽的文字描述,并绘制了彩色线条图,鉴定到属种,记载了拉丁学名或英文名称,尤为可贵的是,其中还记录了采集时的内心感受。臧穆的同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方瑞征研究员对这些日记非常熟悉,她说:“一页页生动鲜活的野外考察真菌写生,一幅幅生态景观、人文地理的画面,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原始资料,也渗透了他对艺术的情趣和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与热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为臧穆1975―2008年野外科学考察日记国内部分的总集,完整地呈现了臧穆33年间国内野外科考日记的全貌。为了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够领略臧穆野外科考日记的精华,编委会在经过审慎讨论之后,决定将臧穆参加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期间记录的西藏及横断山区的科考日记精选结集,经过一年的编选,始成本书。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对全球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20世纪70年代始,中国科学院组织国内相关部门50多个专业2000多名科技人员,历经30年,完成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7年6月,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以“发现”为总目标,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以“变化”为总目标。研究“变化”离不开对比。臧穆参加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中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区的科考工作。他的野外日记是第一手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科学专著无法呈现的原始材料,对于对比研究50年来青藏高原的生态变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臧穆的野外科考日记持续时间长达33年。他一生精勤不倦,治学严谨,强调学以致用,本书正是他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难能可贵的是,臧穆将个人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与科学研究工作完美融合,用艺术之美,呈现科学之真,让严肃的学术内容充满趣味与魅力。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书,向广大读者如实展现一位善于思考、治学严谨、幽默风趣、思想深邃的科学大家之治学精神与人格风范,鼓励后人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之科学精神以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将我国的科学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

  臧穆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