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创新实干写好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2
核心阅读:民心的获取要从筑牢理想信念来入手,也要从切实解决民生发展问题来入手。对文化建设来说,就是要在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
文运兴,国运昌。文化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发展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00年党史,70多年共和国发展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在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功能性认识,不断提升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炼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高度的文化自信、繁盛的文化图景不会从天而降、凭空获得,它需要系统规划,需要民众参与,需要改革创新,更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文化:政治与民生》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策划诞生的。该书立足党的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的认识,以作者多年从事一线工作的实践和思考为依托,从宣传思想战线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中的文化价值、新兴的文化产业、文化民生工程、生机勃发的新华书店、小镇上的文化品牌以及村庄里的生态文明等7个方面展开论述。该书所收录的文章,在发表时间上虽然横跨2002年到2021年,但主要集中在作者担任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7年时间里。该书生动体现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在改革面前,敢于破局,勇于创新,求真务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变海南省落后的文化形象、丰富海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思考轨迹。
知行合一,想得清楚,干得明白
思路决定出路,怎么看决定怎么干。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清晰的工作思路往往有利于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当前,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路可依,无章可循,面对纷繁复杂的实践问题,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意丰厚理论涵养,又要善于联系实际推动工作;既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又要有善于担当的能力;既要有服务人民的情怀,也要有为民办成事、办好事的本领和才干。《文化:政治与民生》的作者周文彰教授曾在哲学领域有过10余年的学习经历,对文化领域有过近10年的研究积累,或许因为这段经历,使得他在投身一线工作之后,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时,善于立足地方实际,将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全国来看,海南省属于文化小省,在文化资源方面并不占据优势,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时,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然而即便如此,只要思路对、方向明,立足特色,挖掘潜力,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依旧不妨碍海南省将琼剧从一个地方传统戏剧发展成一个镇,进而又发展成“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妨碍海南省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把本省新华书店从单干推向连锁,再推向跨地区发展;不妨碍海南省把生态文明从一个理念转变成一个文明生态村的载体,使海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出了品牌、走出了特色,走在了全国前列。能取得这些成绩恰好说明若能在具体工作中运用理论思维,找对方法,捋顺关系,做到知行合一,就很有可能结出丰硕的实践成果。
真抓实干,赢得民心,创出佳绩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既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升华的宝贵经验。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然是我们取得新征程上新胜利的法宝之一。民心的获取要从筑牢理想信念来入手,也要从切实解决民生发展问题来入手。对文化建设来说,就是要在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一直以来,由于文化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该领域的改革进度总是相对滞后,其产业属性总是不能得到很好发挥。然而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中,物质是基础,经济规律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充分发挥文化中的产业属性,就意味着很难通过宣传部门的一己之力,保障好人民对文化权益的新要求,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补足文化发展中的短板。海南省作为中国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之后的第五个,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与其他省份相比天然具有改革的基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以振兴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民生工程为抓手,通过解放思想、动员教育、标定方向、绘制蓝图等解决改革发展中转变观念的问题,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重新整合资源等激发人们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大胆采用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作用,创新文化建设载体等切实增强海南干部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使改革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书中呈现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但不会对立,而且会相得益彰。
与时俱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毛泽东同志说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做到这一点需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也是隐藏在本书背后却又贯穿全书的认知逻辑。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体现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对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来说,要想同时兼顾庞杂的事务性工作和冷静、抽象的思考,本身就意味着更多额外的付出。没有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将事情做到极致的追求,没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和耐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考验干部认知能力。思考的起点决定着思考的结果。文化工作千头万绪,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认清大势、顺势而为,不能系统全面、通盘考虑,不能想出实招、干出实效,就达不成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因此就需要有大局意识,要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决定性因素,认准了就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例如本书中所提到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就是此类思考的例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助力有效创新。身处一线意味着面对的实践最鲜活、矛盾最突出,拥有深化认识、创新理论的最好素材。若拥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增长才干、搞好工作,如果因此而具备了将特殊上升为一般的能力,还有助于在不同领域开创新局。而这本书就是这种做法最好的注解。
阅读该书能让读者引发较深思考。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管理的视角,让读者意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管理实践远比想象中复杂、生动得多。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这“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社会各界 力同心,加大力度,绝不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其次,它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视角,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夯实理论功底、增强实践意识的重要意义。再次,它提供了一个地方的视角,让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文章全面了解地方宣传工作的责任、定位以及角色扮演,更好认识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所蕴含的实践逻辑。最后,这本书所展现的,作者对党和国家事业一腔热忱、殚精竭虑、创新实干、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也让人读后深受感动,颇受教育。虽然该书在文风上延续了作者一贯的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情真意切、深入浅出,但是读懂字面的意思容易,读懂其中的机理却需要一番功夫。愿每位读者从中收获更多。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