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影像中国》带来跨文化传播思考:
多视域塑造立体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1
□本报记者 李雪昆
随着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愈加广泛和深入,关于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这其中,不久前出版的《影像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一书,为中国纪录片界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梳理了思路、提供了策略,在中国纪录片领域引起了一定关注。作为业界多部标杆纪录片的操盘手,也是本书的主编,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辉对中国纪录片发展脉络的把握清晰客观,也正因此,其内容对纪录片从业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宏观、中观、微观均衡
带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中国纪录片生产者在广阔的市场空间里自由发展,多方制作力量崛起和并行,各类题材以更新颖的面貌出现。
“在我看来,基于纪录片本身承载的文化性和思想性,以及纪录片具备的真实性、可视性、艺术性、生动性等传播优势,纪录片能有效消除文化壁垒,避免文化误读,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工具和载体。”采访中,陈辉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学会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全球局势已成为纪录片行业的时代命题。
与此同时,相比影视作品,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境况更亟待突破。对比英国厂牌纪录片的行销全球,美国纪录片的全球化商业运作,日本、韩国也摸索出了其纪录片的东亚模式。“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仍缺乏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有效的国际传播力,除了《舌尖上的中国》等曾经的爆款外,我们享誉全球的纪录片作品屈指可数。”陈辉说道。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并发挥纪录片的影像语言优势,让形象更加可感。但书中指出,从传播效果看,存在形象塑造的扁平化、同质化、固定化等问题,中国纪录片的形象传播理念需进一步提升。对此,陈辉表示,一方面,真实不仅仅是形象传播的目标,也是策略所在。把事物的正反两面都讲给受众,信息的说服力会更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若一味展现正面信息,对存在的问题闭口不谈,反而缺乏说服力,让受众觉得不真实。因此,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要尊重客观世界本身的两面性,不刻意回避问题,也不过分美化形像,这样国际受众才能从对客观立体信息的解读中,得出对中国形象更客观的认知。
另一方面,立体的中国形象需要多视域的共同塑造。中国纪录片正通过宏观视域、中观视域、微观视域多层面选题来塑造中国形象象,但3个视域的制播体量尚存在一定的失衡,过于在宏大题材上用力,对社会生活和微观个体的展现则较少,这导致国家形象不够立体,因此,在展现“以民为本”的中国形象上还需要更多着墨。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讲求宏观、中观、微观3个视域创作的均衡,让文明大国形象、现代中国形象、个体多元的国民形象共同构成立体的中国形象。
传统文化是创作源泉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活动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中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各种文化主体,互相作用、交融重构,影响着不同文化的表象特征与深层结构。“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化的‘世界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在国家形象塑造、媒介话语权构建等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陈辉说道。
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陈辉认为,中国纪录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中国纪录片提升国际话语权,多维度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抓住互联网传播的契机,以先进技术赋能,充分激发UGC(用户生成内容)等纪实视频内容生产泛众化的原生动力,不断造势、破局、“出圈”,让纪录片的市场化、产业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和协同,将中国纪录片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品牌,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
这其中,陈辉团队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源泉。中国纪录片在构建跨文化传播全新范式的过程中,要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坚定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以文化自塑为路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以文化共享为目标,促进人类文明互鉴互通。
以选题策划为例,应具备国际视野,创作者应坚持主题设计的世界性和普适性,坚持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开发,选题力求扩大受众覆盖面,实现有效传播。与此同时,创作者要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坚持“以我为主”的传播意识,叙事表达上要用国际语言。目前,中国故事如何吸引海外受众的关注,中国文化如何获得海外受众的理解和认同,仍有诸多难题待破解。陈辉强调,首先要找到最适合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和角度,适合的讲述者讲述出来的故事才能使受众信服,达到信息传递的最大化;其次要找到与其他国家相似或者相关联的人物和文化进行有效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