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

记录时代风貌 重塑新闻价值

作者:周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1

  

电视新闻专题《同心战“疫”》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资料图片

  2021年11月7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出炉,共有346件作品获奖。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年度最高奖项,获奖作品立意高远、价值鲜明、制作优良,对新闻实践活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电视广播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不断分化出新闻专题、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消息等类型,意味着电视新闻不断完善。应对当前舆论引导新格局,电视媒体大力推进媒体融合,推动“主力军”占领“主阵地”,为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作出贡献。纵观此次获奖的电视新闻作品,呈现出三个特征――

  突出时代背景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不仅议题热度高、参与人数多、舆论影响大,而且引发了关于公共卫生、法律道德、国际政治等多个方面的讨论。从获奖作品题材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题材品类的主角,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现象正印证了中国新闻界对于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追踪。此次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题材共计18篇,占比34.6%,大量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充分展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其中,很多作品以疫情发展状况、感人事迹以及疫情后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工作等为内容方向,关注疫情防控的动态发展,抓住重大时间节点。比如获得特别奖的作品《同心战“疫”》,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过程。

  作品数量次之的题材是扶贫,共计16篇,占比30.8%。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也是经常见诸媒体的热词。在国家高度重视、精准施策、尽锐出战下,脱贫攻坚战在2021年取得了全面胜利。普通群众生活境遇的改善成为脱贫攻坚更加生动的写照。在一等奖作品中,《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令人十分动容,片中用“此情此景”激活3年的时光,适时切入陈立群教育扶贫的历程与成效,突出表现和传递了东西部协作“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意义与坚定信念。

  除此之外,获奖电视新闻作品还包括科技、法律、环保等不同题材,但这些作品都绕不开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大背景。比如三等奖作品《柳州螺蛳粉为什么这样红》通过展示螺蛳粉产业在不平凡的一年里经历的困境、机遇、破局、逆袭,以小见大地揭示了中国经济在疫情影响下呈现的强大韧性和蓬勃活力。

  “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但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扶贫工作,我国媒体人对于时代的客观记录都彰显了我们党敢于正视现实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讲述普通人命运

  受到新媒体叙事的影响,不少电视新闻也开始由“高大上”的惯性思维转向“个人化”的叙事。不难发现,获奖电视新闻作品在报道对象上,更多的是基层公务人员、普通医务人员、技术岗位工作者、突出贡献者和普通人的故事。而对普通人的报道往往注重塑造个人性格和讲述个体命运。

  以二等奖作品《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红区》为例,一位81岁的老人因糖尿病导致整条右腿出现了坏疽,需要立即进行截肢手术。该作品用一帧帧真实的画面生动诠释了在疫情面前,何为生命至上。三等奖作品《一名上海支教老师的千里“音”缘》则将聚光灯打在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身上,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一名上海支教老师为促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以及两地交流、交往所做的工作。又如三等奖作品《垄上春行》这组围绕“复工复产”主题的系列报道,将乡村干部、微商网红、海归硕士、创业青年、转型老板等小人物串联成一组具有乐观向上精神和扎根故土的新时代农民群像,突出了“疫情当前,人人都是战士”的思想核心。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这些题材难以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却都具备良好的故事基因,转换思维模式实现了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当代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真正做到“走转改”、视角下移,以扎实的采访获得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通过小人物命运轨迹的变化来反映大的时代主题。

  高品质信息互动

  受媒体融合的影响,电视新闻作品的时新性被再定义――迫切与实用并驾齐驱。在信息流泥沙俱下之时,受众对于信息的渴求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时新性在新媒体时代被重构,转变为一种迫切性与实用性兼顾的双重含义。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自媒体努力实时更新最新的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等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最新疫情信息的渴求。

  同时,高品质互动信息正在逐渐成为电视新闻作品新的价值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电视新闻获奖作品中有3个别开生面的直播作品,分别是一等奖作品《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二等奖作品《冲刺1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和三等奖作品《众志成城 防汛救灾――直击新安江水库泄洪首次9孔全开》。其中,《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在直播过程中,将中国潜水器探底马里亚纳海沟的瞬间、潜航员探出观察窗口的面部特写、潜航员第一次成功与北京演播室实现视频连线对话等经典画面和段落,真实、震撼地呈现给了亿万观众。这些优秀作品对于电视新闻直播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报道方式守正创新的实践经验。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非专业化新闻生产成为常态,增加了人们对于假新闻的辨别难度。这意味着必须在原有新闻价值标准基础上注入两层新的含义:一层是高品质,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采编制作的新闻必须是高品质的信息,以其内容、形式、服务的高端化来体现其专业性,征服受众。另一层是互动性,即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应该考虑到受众对于这则新闻的关注度,从而可以构建理想的讨论情景,有助于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双重推进。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施工慢直播,网友在手机上“云监工”并评论,很大程度提升了新闻的整体互动性,有利于整个社会公共事务的推动。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媒体新业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媒体也必须借鉴新媒体优势,在坚守自身特点的情况下,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找到适合的转型之路。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专业化的优势,用细节和质量打动观众,利用新媒体技术转型升级,使电视媒体重焕生机。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