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澎湃新闻系列视频
讲述大国“小故事” 聚焦乡镇新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1-30
□本报记者 李美霖
从《大国大桥》《大国小路》到《大国小镇》,澎湃新闻持续用视频讲述大国“小故事”。最新推出的《大国小镇》系列,以故事化讲述中国乡村振兴进行时,以新媒体表达贴合年轻受众群,以系列策划增强用户黏度,形成了高效、广泛的传播裂变。
故事化讲述
《大国小镇》系列视频聚焦中国乡村振兴,发现小镇“新奇特”,讲述平凡人的奋斗故事。该系列报道以“航天小镇”“假睫毛小镇”“藏毯小镇”为切入点,聚焦“小故事”,呈现大主题。
其中,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让主题宣传更入脑入心,读者接受度更高。例如,《航天小镇:我在文昌“追火箭”》聚焦今年9月20日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一背景,以发射前夕航天摄影爱好者杨昊第五次“追火箭”为例,将航天小镇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样的内容也让网友留言直呼:“发射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激动,热泪盈眶,鼓掌欢呼,氛围非常好!”
《走!去航天小镇追火箭》展现了中国第一个沿海航天发射场所在地――文昌市的东部,古老而静谧的龙楼镇隐于椰林。由于在那里能最近距离观看火箭升空,每逢发射,来自五湖四海的航天爱好者便纷至沓来。以航天爱好者的小切口入手,呈现火箭发射的背后故事,耐读性更高,可读性更强。
《藏毯小镇:手工地毯是藏族生活的一部分》则聚焦了西藏的手工地毯。对藏族人民来说,地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每到重大节日,当地藏毯店的顾客络绎不绝。澎湃新闻通过1分钟的短视频,详细介绍了藏毯的故事,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藏族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
新媒体表达
与传统图文报道不同,《大国小镇》以新媒体视频为策划重点,以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形式呈现故事内容,展现故事细节。这样的策划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容易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原本宏观的主题报道也变得更加接地气、更易入脑入心,更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在《藏毯小镇:一张手工地毯是如何织出来的》中,报道以西藏著名的“地毯之乡”日喀则市江孜县为例,通过画面语言讲述江孜地毯厂内织机声不绝于耳,伴着车间传来的歌声,各道工序上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一张张精美地毯诞生的过程。《假睫毛小镇:日产4万对假睫毛的“手艺”》则呈现了在青岛大泽山镇的一家工厂里假睫毛从压毛、合毛到高温定型、包装等几乎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制作的过程,讲述了被销往全国甚至全球的故事。
虽然视频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澎湃新闻在策划报道和镜头语言的呈现上均体现出用心之处。可以说,视频语言虽然简短,但画面内容却十分丰富,信息量充足。
系列性策划
从《大国大桥》到《大国小路》,澎湃新闻持续用视频讲述大国“小故事”。2020年澎湃新闻推出《大国小路》,该系列内容聚焦交通扶贫的中国样本,以基层“小路”为切口,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扶贫事业中所取得的卓著成就,全网总点击量近3000万。这也是澎湃新闻继2019年《大国大桥》系列短视频之后的第二部以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中国为主题的短视频内容。
这些有温暖、有深度的优秀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和主题主线,鲜明的立意也成为推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高地。从2019年到2020年再到2021年,澎湃新闻连续3年推出大国“小故事”的系列视频,连续性强、逻辑性强,可圈可点。
从《大国大桥》到《大国小路》再到《大国小镇》,澎湃新闻系列内容层层递进,逻辑鲜明,故事丰富,主旨深远,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澎湃新闻坚守媒体人的初心,在主题报道上出新、出彩,攻克主题报道艰涩难懂、不易传播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