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作者:郭子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1-30

  著名理论家陈先达新作《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版)在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深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宽领域、多维度、深层次地剖析“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最终论证了“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性。

  展现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取决于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所蕴含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张力。正如陈先达教授所言“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当代性,何以必须牢固地、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变色”。正是这些本质的属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远与时俱进的底气和信心。《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部著作指出,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中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场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需要。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百年风雨兼程中迸发的生命活力,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进程熔铸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困苦走向辉煌的百年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同样地,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中国现实的巨大成就和当代西方思潮之中。中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并在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当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在西方彰显的同时,其自身必然面临着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挑战。面对新局势下的新声音,我们应当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础上直面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且以辩证全面的观点聆听新的声音,从而通过深化科学的理论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和强化共产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的态度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为辨别精华和糟粕、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提供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同时,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一种将文化置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培育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

  理解中国道路建设和人类文明形态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部著作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和观察当代中国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方法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转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和观察当代中国的方法。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的历史观影响着最终的制度建设和道路选择。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同历史的对话中,人们能够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在运用历史观观察当代中国的方法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在于将历史唯心主义从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坚持理论和历史实际研究的结合;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注重分析现实问题。因此,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当代中国。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实践探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文化和外力等多种历史合力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展开了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探索,不论是农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失败了。在反复的选择和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道路,并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

  其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通过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转化。这一转化体现了人们的历史观和实践选择:共产党人在前仆后继的不懈奋斗中,选择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探索中努力将美好的制度文化转为实际的制度文明。在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当代国际社会构建出更高质量和更加先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