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丛书・中华临床影像库》(12卷)

汇聚 融合 创新

作者:鲁志强 郑帅 贾艾莎 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鲁志强 郑帅 贾艾莎 等

  2016年,启动《中华影像医学丛书・中华临床影像库》的编写工作前,我们曾对国内已出版的医学影像类图书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当时从国内主要图书销售平台查到的医学影像类参考书的动销品种有900多种,相对于任何一个临床二级学科,这个数字都不小。当和同事们探讨“中华影像医学丛书”的策划工作时,大家的共同困惑是:医学影像类图书种类多,呈现明显的过剩,而且有几家出版社都试图组织出版过医学影像大型系列丛书。有没有必要做?如何做?能做成功吗?

  初心与使命

  面对调研信息,我们也曾一度动摇。但转念想来,当下众多的医学影像出版物能很好地满足相关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提升临床工作的需求吗?显然,从读者的反馈来说,至少还不是十分满意。显然,出版者在该领域的初心与使命还应在路上。

  比如说,影像类的图书虽然很多,但有不少大同小异,所涉及的病种主要集中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重复,即使把已有图书囊括的病种拼在一起,也远做不到病种的全覆盖,特别是少见和罕见疾病几乎未涉及。但医学影像诊断“靠图说话”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见多才能识广。影像医师的成长需要在自己头脑中建立一个图像库来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前期没见过的病种,可能结果会误诊或漏诊。每个医院,包括顶级三甲医院,诊断过的病种都是有限的,这是漏诊和误诊的主要根源之一。再者,现有的纸质书,包括一些纸数融合及数字化出版物,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纸质出版的编写思路,相对于临床实践仍是“局部”和“抽象”的。还有,在中青年医师的培养过程中,到名院进修,借助名院的病种资源,在著名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无疑是很有效的提升途径,但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

  医学影像从业者的这些困惑,医学出版行业尚需解决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无疑是新医改强调“优质医学影像资源下沉”的初心与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出版人,我们应该创新性地落实“优质医学影像资源下沉”的新医改精神,创新性地解决“百闻不如一见”的痛点,创新性地突破既往影像知识传递的“抽象性”。这是我们决定策划《中华影像医学丛书・中华临床影像库》的初心与使命!

  信心与蓝图

  有没有可能组织编写一套系统、科学、权威的大型影像学丛书?全面地呈现国内外医学影像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让该领域的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全貌。

  有没有可能与纸质书同步构建一个临床影像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载体优势,汇集国内知名医院、权威专家确诊过的所有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全面呈现曾诊断病种各种成像方式、全部层面的影像学资料,真实地再现每个病种影像诊断过程中全部的影像学资料以及专家解读,使读者有零距离接触名院临床影像工作站、跟着名家进修学习的真实体验。

  上述构想如能实现,无疑在国内外医学影像出版领域都是一个突破。无疑有助于解决医学影像从业人员“百闻不如一见”的痛点;有助于突破既往影像知识传递的“抽象性”;有助于将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优质影像资源及专家资源“下沉”到国内各级医院的影像科。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国内几家出版社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都努力策划出版过纸质大型系列丛书,但即便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也都没有出齐,再加上临床影像库,工作的难度更可想而知。国外有使用费很高的临床影像库,但其中的病种也不多,而且其中病例的影像学资料都不够系统全面。

  我们能实现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进行了多次沟通,针对该项目有不少想法不谋而合。经过深入探讨,双方对实现这一构想充满信心。因为就医学影像学科而言,中国无疑具有最大的影像数据量、最丰富的病种资源、最多的临床经验。而且经过近些年发展,中国无论在医学影像的硬件设备还是学术水平上,都可以保障该项目的高质量落实。只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整合好、使用好这些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组织的专家力量,充分发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平台优势,一定能够实现以上宏伟蓝图,我们应该有这方面的文化自信!

  匠心与磨炼

  组织159家大型三甲医院的372位专家一起完成该项工作需要匠心,因为整个项目的顺利成功实施需要每一位主编统一思想,需要每一位作者不折不扣地根据总体规划落实千头万绪的具体工作。12卷纸质图书的实际文字数达1100万字左右,插图近8000组(2万幅左右);临床影像库收纳病种2100多种,图片30万幅。这组数据,无论对于编者还是编辑,背后的工作量都有点不可思议,除了情怀,不具备匠心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且不说保障内容科学性、权威性的巨大工作量,就拿全序列影像学资料的搜集整理来说,30万幅的全序列影像学资料如何办?为了保障能从159家医院的临床影像工作站导出符合要求的序列影像学资料,我们多次去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与影像科医师、技师和影像设备工程人员一起反复研究不同种类、不同厂家设备的导出模式,最终制定了能够向各位编委说清楚的、可行的全序列影像学资料导出、整理和提交方案。

  再拿图片的编号来说,各分卷定稿会上,都有编者抱怨,之前在其他出版社出过书,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出过书,但从来没有碰到这么多的编写要求,集中精力于图片和文字内容的科学性把关已很累,图片编号问题如何顾及?但考虑到图片编号涉及内容逻辑关系,需要编者从专业角度一一核对,经过充分沟通,编者们最终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些考验匠心的繁琐工作。

  编辑加工环节对编辑来说同样是磨炼,需要匠心的体现。字斟句酌是每一部书稿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是,“三审三校”之后,在社内严格的发稿前质检和印前抽检环节,12卷图书和影像库的内容全部高标准通过。该套丛书的一份审读报告代表人民卫生出版社参加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七届优秀审读评选,并获得了审读报告的一等奖。

  该丛书聚名家思想,汇名院资源,融传统与新兴载体,创新落实新医改精神,是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具体行动,更是中国医学影像学界和医学图书出版者不忘初心、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