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业 信念品格更入心

作者:王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01

  □本报记者 王勤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针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印刷院校来说,如何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探索中可见一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从上海版专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并由此打造了上海市高职高专唯一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打造“课中课”2.0版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教育,努力促进二者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上海版专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探索创新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快形成了“系系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从具体工作来看,该中心具有重实际、重实践、重成果的“三重”特色,注重课程思政改革的思想性、前沿性、时代性、针对性、先进性,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科学化、学术化、专业化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该中心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记者了解到,在前期“三微一体”的“课中课”1.0版的基础上,该中心还首创了以融入“三元”的“三寓三式”范式为特色的“课中课”2.0版。所谓“三元”,即思政道德、职业操守、人文素养,“三寓”是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三式”为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从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标。

  由点到面循序推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为此,上海版专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记者了解到,上海版专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是从2012年开始的,2013年即获批上海教卫党委立项的第一个课程思政改革项目,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该项目通过在专业实训中加入劳动光荣、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课中课”模式,逐步扩展到专业理论课。在2017年―2019年,在“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培育校”项目资助下,共建设79门课程。以此为契机,上海版专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始全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全校各系积极申报,遴选推出4个校级领航学院,形成1个市级领航学院示范引领,4个校级领航学院全面推进的良好建设格局。

  在由点到面循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中,上海版专已有150余门课程进行了校、系两级课程思政改革,经过专家评审,绝大部分课程通过验收,其中有40门课程获得优秀。围绕“三寓三式”范式,学校老师还撰写了大量的课程思政改革的体会、经验总结、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教学指南等,总计200余篇。老师们在各种优质期刊上公开发表课程思政研究论文60余篇。

  改革坚持走深走实

  一直以来,上海版专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都坚持走深走实,结合所在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相关的成果案例精彩纷呈。

  这也与上海版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相关。记者通过采访获悉,该中心为独立设置的校级研究机构,每年制定“三全育人”工作计划,研究和解决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各种问题,设定“双月汇报”“单月例会”“通讯员”等制度。中心还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中心活动的参与情况、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的重要参考。

  围绕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该中心还开展经常性的教师交流、观摩和培训活动。近年来组织学校老师与全国近100所院校领导和教师开展互动交流、观摩,并组织10余位老师对全国80余所兄弟学校干部老师进行培训。交流培训也将是中心今后发挥课程思政改革辐射效应、促进校际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共同体发展壮大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