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 守正创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

作者:任晓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31

  □任晓山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回信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注入了新动力、吹响了新号角、扬起了新风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社科学术期刊工作者应深入学习回信精神,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现更大繁荣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把握根本,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之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无数“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也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作出了最生动、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注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党的领导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社科学术期刊领域坚持党的领导,首要的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将学习成效切实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要的是坚持党的根本立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结合起来,自觉做到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紧要的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力戒虚、防止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坚定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这深刻阐明了做一名中国人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我们说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但这种自信绝不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渊源和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灿烂、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近代以后,随着国运衰败,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开始认为是技不如人,于是搞洋务运动,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认为是制不如人,就有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以及辛亥革命后的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等,但都归于失败;最后认为是文不如人,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自卑,一度“言必称希腊”“贤必举欧美”。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使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使中国人开始重拾久违的文化自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和结晶。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使中华文明走向全面复兴、全面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包括社科学术期刊要始终坚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坚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坚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当代形态和时代价值,阐释好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是交流互鉴、学习互补、共生互促的关系,展示好中华文明作为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内在特质和基因密码,使中华文明既成为中国人挺直腰杆、平视世界的精神脊梁,又成为世界认识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一个窗口、一个纽带。

  三、与时偕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但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远未结束一样,推动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与现代精神相契合、现代文化相匹配、现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探索。这就迫切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根据新的时代条件,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抱负,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人;要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雄心壮志,做到既礼敬尊崇传统文化,又不厚古薄今、是古非今;要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创新创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新起来”“用起来”“火起来”。

  四、聚焦主题,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经院哲学、书斋里的学问,从来都是在回答历史之问、现实之问、时代之问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获得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就必须聚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注重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道路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把握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唯有如此,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大价值、作出更大贡献,也才能使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繁荣。

  五、坚守初心,努力打造高品质社科学术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为建设高品质的社科学术期刊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社科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依托,是推动社科研究、增进学术交流、引领学术方向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瞄准高品质目标要求,守初心、谋创新、推成果、育人才、促交流,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彰显担当作为、作出独特贡献。守初心,就是要守住为党为民为学术的初心,牢牢把握“灵魂的创作”的定位,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谋创新,就是要把创新作为永恒主题,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推成果,就是要以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己任,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绝学”和冷门学科等,推出一批高水准的社科研究成果;育人才,就是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和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才成长,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让社科领域人才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促交流,就是要通过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多向国外展示推介我国高水平研究成果,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向世界呈现“学术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期刊中的中国”,进而更好地展示“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作者系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湖南省期刊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