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6

  我们该为满屏yyds 而担忧吗

  如果要说这个夏天哪个词语最为流行,那么非yyds莫属。yyds是“永远的神”汉语首字母缩写,被用来表达高度的赞美。夸赞东西好吃,yyds;为体坛强者欢呼,yyds……放眼看去,几乎满屏都是yyds。

  纵观流行词的不断更迭,依稀可以看到媒介技术与人们通信方式演进的历史。如果流行词也有所谓“语法”的话,一定完美匹配当时的通信工具与技术,比如数字谐音之于寻呼机时代,字母数字emoji(表情符号)混杂之于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缩写等造词方法,以期用更少的字符实现更快更多更简单的信息传递。

  不过,当绝大多数的赞美都用yyds、绝绝子(绝了,表示极好或极差)来表达,当搞笑的内容都以xswl来评论,一些人的担忧也随之出现――彼此所要传递的情绪或许可以“秒懂”,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或也在高度简化和概括中被牺牲掉了。万能流行词的场景适用性是如此之高,这是否会助长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进而导致表达失语症的出现?毕竟,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笔者以为,随着作为流行语“土壤”的社会持续变迁,集体情绪持续发生变化,新的流行词将会层出不穷,而眼下的一些流行词不出意外也会慢慢被人们忘却,逐步退出舞台。而且就如“时尚”一样,当一个流行词失去了其作为亚文化群体身份标识和区隔的作用,那么新的流行将被重新塑造推出,在分界与模仿的功能轮换中实现不断更迭。也因此,我们或许大可不必为眼下刷屏的yyds过度忧虑,如何避免在走出旧的话语束缚后,不自觉掉落进新的看似自由的束缚中,倒是值得我们始终保持警惕。

  (8月24日 《光明日报》 王丹)

 

  斩断疫情谣言幕后“黑手”

  当前,新冠病毒在变种,相关谣言的花样和内容也在不断“翻新”。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统计样本表明,与这次疫情相伴生的谣言中,相当一部分都与各地管控政策相关;涉及流调公民的隐私和科普类知识信息,也是造谣者重点锁定的目标;在疫苗接种、特效药物及核酸检测等方面,也不乏相关谣言出现。

  在众多的涉疫谣言中,疫情进展、政策管控、虚假流调、病例研究等可称得上是“重灾区”,而这些也恰恰是人民群众普遍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涉疫问题。因此,及时辟谣、重拳治谣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尤为重要,关系稳定民心、强化信心、坚定决心的防疫大局。

  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普通网民、网络大咖、自媒体等,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首发者和传播者。有些谣言内容还专门针对某些特定圈层群体进行“投放”,比如互联网企业员工、教师等,这些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身份就进一步强化了谣言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度”,无形中加大了辟谣难度。

  违法成本尚不够高、惩戒追责相对滞后,也是导致造谣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造谣、传谣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的事实面前,只有让真相领跑、让法律护航,才能从根本上扼杀谣言、战胜谣言。各地各相关部门应强化信息发布、设立举报机制、缩短辟谣路径、严格依法查处,多措并举、多方合力,阻断谣言传播路径,斩断谣言幕后“黑手”。

  (8月23日 成都文明网 新小平)

 

  切实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近日,国务院公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该《条例》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运营者责任义务、保障和促进、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和规范。

  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是应对日趋严峻的网络攻击、消除易发频发的事故隐患的必要之举。充分认识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才能为深入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长期以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存在法规制度不完善、工作基础薄弱、资源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此次《条例》的公布施行,对这些短板和漏洞作出了针对性部署:在分工方面,对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电信主管部门进行了各自职责范围的明确;在运营方面,提出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优先采购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在法律方面,制定了对实施非法侵入、干扰、破坏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依法保护,强化和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才会有备无患。

  (8月19日 人民网 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