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饭圈:

一场失序的利益博弈

作者: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5

  □本报记者 张君成

  今年的娱乐圈丑闻不断,许多不良演艺人员龌龊之事被揭发,相关新闻占据社会头条,他们的失德行为,为法理所不容。但目前仍有不少粉丝为其呐喊,令人在痛心愤怒之余,不禁感叹当下粉丝圈需要好好治理一番。

  8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广电周刊》刊登了《变味儿的热搜:一场狂热没有尽头的竞赛》一文,聚焦畸形粉丝文化背后平台监管缺失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久后,一位饭圈管理人员韦阜(化名)找到记者,希望为饭圈的未来建言。

  作为资深粉丝,她在圈中10余年,担任过知名演艺人员粉丝管理高层,间接管理万名粉丝。在这个圈子中,她收获过快乐与感动,但随着当前饭圈文化的日渐恶劣,她更多地感受到了无力与愤怒,于去年退圈。退圈后,平静下来的她开始思考整个圈子生态恶劣的成因。在她看来,治理饭圈不良文化迫在眉睫,而且要治在点子上。

  评判标准岂可脱离现实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当前,社会对于饭圈争议不断,在你看来,这个圈子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答:首先我觉得追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想要追求与热爱的东西,追星就是这种目标的投射。在网上,你可以遇到与你有共同语言的人,展现出不想在家人与同事面前展现的一面,这也是一种压力的缓解。

  对于饭圈,我始终觉得它有好的一面。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建立起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很大的正向作用。去年在疫情期间,我所在的那个圈子拧成一股绳,为武汉贡献力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在香港特区的粉丝,为了协调物资调配几天几夜都没合眼,真的很让人感动。我想说饭圈并非只有不好的一面,缺乏的是好的引导。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进入饭圈之后,有哪些事情是你意料之外的?

 

  答: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我之前一直认为“妈妈级”粉丝是年龄最大的,然而还有好多年龄更大的“奶奶级”粉丝。其二,我之前以为圈子里闹得最凶的,是年龄较小的“小初高”粉丝,结果发现最能“折腾”的是大学生粉丝。因为“小初高”粉丝时间和金钱都不充裕,在饭圈不成气候。相反,大学生粉丝相对有钱有闲,而且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是真正能“掀起风波”的一股力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你看来,为何饭圈有这么多的大学生粉丝?

 

  答:从初高中那种封闭式的教育过渡到大学相对松散式的教育,很多大学生失去了目标,精力无处释放,网络就成为他们的释放渠道。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特别容易冲动,家长与老师对其几乎没有约束力。

  我去年就退圈了,因为受不了有些孩子的不理智,他们往往沉迷于对演艺人员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他们的道德标准非黑即白,脱离了现实生活本身,并用它“绑架”演艺人员,这也是目前圈子生态逐渐恶化的原因之一。

  无序竞争亟须加强引导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追星本来应该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为何目前粉丝间的骂战频繁,圈子的戾气越来越重?

 

  答:可能还是缺乏必要的引导。我将粉丝分为两类,一类粉丝年龄偏大,追的并非新兴的流量明星,他们话语权大,且有自控力,并不会轻易参与到网络纷争中去。

  另一类粉丝则是年龄段偏小,追逐的是养成类偶像。这类偶像不是明星,更像是被创造出来的“商品”,需要粉丝金钱持续供养。他们的社交账号都受公司管控,公司也会采用各种方式控制粉丝,增强忠诚度。因此,这类粉丝是目前影响较为恶劣的群体,也是亟须加强引导的群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何相关艺人公司不对粉丝进行引导,来保障圈子良性发展呢?

 

  答:应该说,很多公司间的无序竞争,造成当前粉丝圈生态不断恶化。现在有的公司为了打击对家,操纵网民感情,煽动对立情绪,影响非常恶劣。有些沸沸扬扬的饭圈事件,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有时已然成为公司间不良竞争的砝码,揭出内幕的初衷也并不是出于正义本身,而是竞争需要。因此,对于这种新闻,我们既反对其中的不良价值观,也反对其成为恶性竞争的棋子。

  还有就是已经形成产业链的不良追星行为,如“私生饭”问题,其实也是各方利益在背后博弈。在车上安装窃听器、在家门口蹲守,这已经侵犯了演艺人员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也必须严厉打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平台方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我认为,一些平台方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流量为王本身就有问题,而很多平台对此不仅没有发挥正向引导,反而是追逐流量。比如对于谣言,有的平台巴不得越闹越大,给自己引流,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就是从一个平台被搬运到另一个平台后被人为无限放大。现在造谣成本太低,如果平台不介入,仅靠受害人一个个去告,怎么告得过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你看来,当下饭圈应该如何治理?

 

  答:饭圈是要治理,但不是要去治理这些孩子们,而是要治理圈子背后的力量。因此,要治理饭圈乱象,就要查源头,查利益流动。比如有些饭圈骂战是由公司引导,专业团队运营,他们去买“黑热搜”和营销号,尤其是一些娱乐营销号,靠着“睁眼说瞎话”挑动粉丝情绪。建议相关部门仔细排查,一定能查出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那对于平台方,你又有哪些建议?

 

  答:首先是破除流量思维,不赚昧心钱。之前各公司为了赚钱,把粉丝当“韭菜”对待,用专辑、杂志等割了一茬又一茬,这些钱很多都是粉丝父母的血汗钱。这时候相关平台应该进行引导,限制购买,比如一首单曲最多只能购买10次,以分送给他人;每份杂志只让你购买两本,这样一来所谓打投现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其次,要严肃且快速地处理谣言。这方面抖音和微信就做得不错。如抖音设立了专门板块处理谣言,48小时就能处理完成。腾讯开启专项整治后,微信公众号的整体风气也好了不少。

  演艺人员先要管好自己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虽然退圈,但仍能感觉到你对于圈子中年轻人的关注。对于一些年轻粉丝,你有哪些想向他们说的?

 

  答:对于粉丝来说,追星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战斗机器”。真正喜欢一个明星,就让钱花在社会真正需要的地方,比如去组织捐赠公益项目等。还有的粉丝会引导其他人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等,追星的同时提高自己,何乐而不为。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艺人又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答:很多演艺人员也要注重自身道德文化建设,虽然不能管理粉丝,但是起码能够管理自己。身为演艺人员,自己的私人生活也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不能因为你所谓的隐私就破坏了社会最基本道德。

  任何一份职业,能者居上。如果演艺人员真的达到粉丝口中所谓的努力标准,还是上不了“台面”,那就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份职业,转行将位置让给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霸占更多的社会资源,不让广大受众为其成长埋单,也是一个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