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若虚设易立更易破

作者:付莎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5

  □付莎莎

  时间虽已划过夏天的尾巴,但演艺圈的“火”却依旧猛烈。永久退圈、被批捕等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明星人设频频翻车。同时,禁言、封号、查封追星类APP等“净网”专项行动也在持续进行中,身处圈中的演艺人员和粉丝群体已然需要更高的自身要求。

  在有力的整治行动推动下,演艺圈无疑需反思自身长期以来存在的浮躁风气,告别工业化生产的人设模式,拒绝以流量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须知,任何与真实相悖、道德相左的所谓捷径,都不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追求立人设带来的短期收益,往往不如突破人设来得有价值。

  勿把虚设当人设

  何谓人设?简言之,是经过一定程度加工修饰后呈现出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教育背景等多重因素。明星人设更是经过团队、公司及平台方和大众等多重力量包装形成的个人符号,诸如早期的“仙女”“文青”“高知”等。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人设也在不同的时期显示出阶段特色,受欢迎的人设总是不断变化,女艺人从“仙女”到“女汉子”再到“耿直”,男艺人从“老干部”“冲浪少年”到“单纯”等。一个具有新鲜且有趣的“人设”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汹涌人潮中能够被迅速记住也是演艺人员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某种程度上,人设更像是演艺行业的一条捷径,但走的人多了,便误入了歧途。一个人设的“出圈”会带来巨大的关注和讨论,有了市场所说的流量,便有了获得名利的基本筹码。随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扎堆的面具化人设,以及盲目的跟风聚集。例如某段时间大火的“少女”人设,这一人设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自然魅力,强调少女感,不仅局限了女性演艺人员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也形成了盲目内卷的女性生存环境,增加了女性的年龄焦虑。这是过于追求人设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红利”的个人,往往在另一个层面上受到负面影响。

  尽管不难理解诸多明星对于人设的执着,但追求功利主义而罔顾事实的背后,是随时可能坍塌的架空高楼。正是因为多重加工,明星人设往往高于自身真实形象,或者与自身真实形象并不相符。这,便是但凡立人设,都容易崩塌的原因。毕竟,在面对四面八方的聚光灯时,阴影几乎无处躲藏。而被粉丝和团队包装推向“神坛”的个人,一旦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大众客观的审视时,往往无处遁形。

  勿视流量为唯一

  “流量至上”的口号早就被多次批评,但其带来的影响却并没有消失。拒绝把流量当作目标需要粉丝、演艺人员、公司及平台方等多方面的理性看待。流量从何而来?由众人聚集而来,粉丝群体是核心。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的当下,人多便意味着变现可能性大。因此,不少演艺人员嘴上对流量不屑一顾,但却削尖了脑袋想往“流量圈”里钻,证明自身具有商业价值,只为赢得更多机会。公司及平台方在挑选合作人员时,也更看重流量背后的消费能力,而往往忽略了演艺人员道德品质和个人实力。

  其实,算法的精细化操作意味着各项指标的可量化,流量也在计算下直接与利益挂钩。但是,流量背后的经济利益不应该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各方片面追求流量是缺乏高追求、严标准的体现。流量之外还有多个目标值得追求,包括且不限于自我精神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发展的有益助推等。片面地追求流量,无疑会让当前的演艺环境更加失去创造力,大家都在追求一种快速回本的方式,真正的艺术作品谁来创造?这种活力和创造力的消减是难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损失。

  与此同时,流量意味着快速更迭,将这种具有极大变化性的内容当作目标,意味着失去自身的控制力,演艺人员自身的价值和内心感受成为被忽视的一环。为了获取流量可以失去自我,长期“扮演”成另一个人来维持热度;又或者不断地做出奇异行为来博取关注,哪怕承受巨大的非议。近年来,不少演艺人员在这种环境中受到极大的情绪干扰,心理和身体出现问题乃至产生严重后果。8月16日,80余位芒果TV演艺人员率先签署艺德承诺书,次日,湖南卫视携旗下18位主持人、演艺人员再度做出“做合格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带头营造风清气正行业新风”的郑重承诺,重视艺德被落实,也将持续影响影视圈的风气。

  勿将人生变儿戏

  习惯了表演的影视圈,似乎总会出现分不清戏里戏外的问题。演的人入了戏,便出不来;看的人认了真,便陷进去。影视作品中,有主配角之分,主角似乎总有光芒,但现实不是。哪怕是聚光灯下的演艺人员,和每一个“打工人”也没有本质差别,只是工作内容和收益回报不同,但核心都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已。演艺人员需要正视自身能力与价值创造,在肯定中保持清醒,在批评中反思自我,保持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人格。

  再者,身为公众人物便需要接受大众监督,有人因私下带有侮辱性质的“口嗨”言论被曝光、退圈;有人依仗偶像身份违法乱纪,锒铛入狱;还有人在同行恶行“衬托”下,反复试探谋求所谓复出之路……显然,并不是每个错误都可以被原谅。人生不是戏剧,走过的每一步都不可以重来,做过的每件事都需要承担后果,公众人物尤其如此。

  遵循他人给的人设,把本该在影视中存在的表演能力应用到生活这个大舞台,没什么值得满足的。相反,突破身上这些主动打造或被动贴上的人设标签,才显得更有力量。敢于和人设说再见是勇气更是能力。一方面,拒绝人设意味着忠于内心,是真诚对待自己和大众的表现;另一方面,突破人设是自身能力上限的拓展,意味着演艺人员能力的多元性,是对业务能力的肯定。

  人设不是捷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人设是一种束缚,在流量横行的环境中,人设限制了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行业的创造力。因此,别等到人设崩塌时,留下一地鸡毛,再来说悔不当初。不如从现在开始,粉丝拒绝做流量的“分子”,演艺人员言行合一、努力工作,公司及平台方合理用人创造多元价值,共同破开人设怪圈,走出更和谐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