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应用+创新

以新媒体技术领导力助力治国理政

作者:黄楚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4

  □黄楚新

  人民日报社开辟人民号,让新闻更及时生动,符合当下受众阅读兴趣。

  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搭建首个“5G沉浸式跨屏访谈”,实现“空间穿越”,提升了受众的沉浸感并促进了其对两会的了解。

  澎湃新闻推出《你好,两会》Vlog栏目,由委员、记者们拍摄Vlog记录全国两会进程与幕后花絮,让用户与两会更贴近。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8年前的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8年来,党高度重视媒体领导力,尤其重视新媒体技术领导力,积极运用技术思维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对新媒体技术创新及领导。

  而技术思维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相辅相成,三个要素的关系环环相扣、联系密切,思维引导应用,应用激发创新,创新又推进思维革新,思维、应用、创新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形成了党的新媒体技术领导力。

 

  提高技术思维能力

  思维是应用与创新的先导,技术思维引导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在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对整个“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科技领导力规划。其中,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技术思维能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此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维就在治国理政中得到贯彻。

  在新媒体领域,党的新媒体技术思维能力同样得到贯彻。中国共产党紧跟技术潮流,根据技术的发展规模与重要性,适时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2000年,信息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网络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县级融媒体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战略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技术思维逻辑。如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最初的融合便是媒体技术的融合。

  不仅是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技术思维,在中央政治局历次的集体学习中,技术思维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一共开展了28次集体学习(截至2021年2月26日),其中涉及新媒体技术的有5次,分别是2017年12月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2018年10月3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2019年1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2019年10月24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2020年10月16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尤其是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是媒体融合技术思维的最新展现,为媒体融合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意思是媒介本身是有价值的讯息,这个观点揭示了传播媒介、传播技术自身的重要性。新媒体技术领导力突出体现为技术思维能力。这种新媒体技术思维能力起到了统领新媒体技术发展全局的重要作用,正因为有了技术思维的牵引,对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我国新媒体技术发展一骑绝尘构建了思想保障。

  当然,技术思维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对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作出了准确的研判之后,不断推进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方才可以不断完善和强化技术思维。强化新媒体技术思维能力,是指把技术放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运用最新技术为新媒体发展服务,但不是唯技术论。在新媒体发展中,技术是第二位的,内容是第一位的,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出现技术至上的思想,不能把新媒体发展等同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增强技术应用能力

  技术思维能力是新媒体技术领导力的前提,技术思维最终都需要技术落地,即技术应用,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产生规模化应用。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在量子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应用成果丰硕。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将最新技术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分发过程中。在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上面,党领导下的媒体将重大主题报道活动变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场和实践场。

  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搭建首个“5G沉浸式跨屏访谈”,实现“空间穿越”,提升了受众的沉浸感并促进了其对两会的了解。人民日报社开辟了人民号,集结了全国多数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和优质自媒体,更是利用技术开辟了直播、VR等板块,让新闻更加及时生动,符合当下受众的阅读兴趣。除了中央级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应用也十分娴熟,江西省分宜县融媒体中心采用索贝技术,自建全省县级融媒体首个分布式集群服务器,将“两微一端”、短视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主要生产工具和制作审核流程集于一体,共享同一个图文视频内容库,提高了各平台互通效率。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努力在新闻报道活动中运用最新技术,推动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落地。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应用应该因地制宜,不同层级的媒体所运用的技术平台有差异实属正常。如“中央厨房”几乎是中央级媒体采编一体化的标配,但是不能强制所有的市级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也都配套“中央厨房”。同时,也不能要求各级媒体都开发自己的移动客户端。有的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体技术平台,切忌一味地照搬照抄,脱离实际。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思维引导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新媒体技术创新能力是新媒体技术领导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推动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革新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蓬勃发展,党的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备受瞩目。而随着新媒体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新媒体技术创新能力也愈发重要,成为治国理政重要的措施手段。

  新媒体技术思维不断强化,技术落地也在日益加快,技术创新便呼之欲出。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这意味着网民的信息接收终端全面集中在手机设备上。因此,面对全民手机上网这一现状,党和国家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进行有益的新媒体技术探索。比如,近年来,VR、AR、H5、Vlog等新技术不断在新闻生产和分发环节应用,创新新闻呈现方式,受到网民的喜爱。拿2017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来说,其浏览次数超8亿,广受网友的追捧,是近年来新闻技术创新比较突出的案例之一。

  同时,抓住5G技术发展,利用其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物联网等优势,不少媒体将最新的科技应用到智能终端中,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技术表达,广泛运用短视频、VR、AR、Vlog等多种传播形式,让新媒体内容喜闻乐见,有效传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极大影响。在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中,新华社创新性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远隔千里之外的代表与记者“面对面”实时交流。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借助5G网络,优化全息成像技术,将与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实时投放到异地演播间,记者和代表可以“面对面握手”,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Vlog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更加广泛,Vlog新闻也成为社会公众了解全国两会的重要形式。其中,澎湃新闻推出《你好,两会》Vlog栏目,由委员、记者们拍摄Vlog记录全国两会进程与幕后花絮,让用户与两会更贴近。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媒体技术创新也得到了体现。陕西城固县融媒体中心将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拥有4K高清摄像机、无人机航拍、TUV(移动发射器)背包、直播一体机、高清演播室、直播导流等专业设备齐全,具备权威新闻发布资质,具有24小时随时开展直播能力,全网日均播放量(阅读量、曝光率)超过100万次,覆盖人群20多万。

  技术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我国媒体技术初期基本上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三大弊端:一是技术不自主,定价掌握在别人手里,费用高;二是技术适应性不强,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技术呈现;三是因为技术不自控面临泄露隐私的风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面对技术革新的热潮,新媒体技术领导力还需要与时俱进,发挥中国网民规模大、新媒体产品数量多种类全、移动支付发展领先等优势,努力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方面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创新发展,加大自主研发,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继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以融合促进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发展。未来,党的媒体技术领导力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