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名家说教育:爱是不变的音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0
□本报记者 洪玉华
教育是一个人人关注,也总能引发热议的话题。
出版人始终热忱关注着教育界的实践与探索、教育者的思考与总结。《中国教育改造》(商务印书馆),《陶行知教育名篇》《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一篇篇通俗畅达的文章传递教育家思想,其中很多文章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可以触摸到探索的力量、爱的温度。《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教育的100种可能》(漓江出版社)是校长、教师实践的总结,书中朴素的讲述透着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孩子的爱。
成为孩子中的一员
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第一步要做到不失其赤子之心。加入儿童生活中,便会发现小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这是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中所阐述的教育观点。
《中国教育改造》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探讨了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做合一等诸多教育思想。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书中却有很多用平时语言讲述的小故事。比如,在提倡“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就用很多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思想:
一位朋友的太太,因为小孩子把她新的金表拆坏了,把小孩子打了一顿。我和她仔细一谈,她方才恍然大悟,就请教补救的办法。我的建议就是,把小孩和金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附带的条件就是要小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小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还可能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表在1944年,论述的是要发挥小孩子的创造力,大人们、教育者就要在日常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时间等。作者认为,小孩子常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正是在每事必问中才能发挥创造力;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扩大认识的视野,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果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他们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多方学习、生活即教育、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行是知之始、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待学生如亲子弟……《中国教育改造》中论述了很多“从儿童出发”的教育观点,在今天读来依然很接地气。
“假如我是孩子”也是《好的教育》中提倡的教育观点之一。作为该书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书中说,他时常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两句话提醒自己。如“假如我是孩子”要求教育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站立于孩子的处境、角度去关注教育对象的感受与体验、意愿与需求,而不是简单地用“为了学生”的善良动机与美好愿望去遮蔽和替代孩子的想法和诉求。
唐江澎认为,如果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也许会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因此他希望拿出智慧与定力,让教育离人近些再近些、离功利远些再远些。
给每个学生成长的力量
望子成龙、出类拔萃是很多家长与教育者的渴望,但实际上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成功。
在《教育的100种可能》中,教师李镇西记录了36个学生的成长故事。如今,当年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成为医生、教师、足球教练、摇滚歌手、火锅店老板、公交车司机、企业家、校长……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绽放光彩。
36个学生以亲身经历阐述了基础教育的影响,并庆幸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段有李镇西老师陪伴,很多同学有“如果没有你,我会怎么样”的感慨。他们中的多数在当年是普通生甚至“问题生”,但李镇西认为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需要老师和家长呵护、尊重、引导。
李镇西认为,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尽量“塑造”学生,不如说是尽量不要妨碍学生自由发展。依从个性,给他自由,学生的成长会超出教育者的想象。本书首席策划文龙玉说,李镇西是一个有理想主义情怀、纯粹的教师,他与学生的相处充分体现了人性美、人文美。书中的36个故事演绎了教育的各种可能,蕴含爱心教育的温度和光彩。书中的故事体现了陪伴式成长型教育的重要,也提醒家长和教育者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是李镇西读博士时的老师,他评价说,李镇西用童心、爱心、用心这“三心”,创造了教育的多种可能。他认为,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他们看到辽阔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方向,创造无限的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教育者,唐江澎也希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论述引发众多点赞。
《好的教育》中以各种场合的演讲之作和采访问答展现了唐江澎的教育观念。他以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的个性化语言,让即使没有亲临现场聆听演讲的读者也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不同凡响的在场感。
责编俞婷告诉记者,“四个者”的阐释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理念。然而,“好的教育”更是基于近代教育史中“人的成全”之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唐校长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百年校史中去汲取先贤前辈的教育精神,看到“锻炼健康强壮之体魄”,看到“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好的教育”正是源于一线基础教育实践。书中记录了唐校长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教育改革实践,可以清楚地再现“好的教育”相关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俞婷说,“天天一节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等,每一处扎实的坚持与落实,都是教育工作者关于教育真谛的坚守与实践。“好的教育”并非凭空产生,更非纸上谈兵,而是一线基础教育实践的凝练与升华。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教学始终是学校的重要内容,对于怎么教,每个教育者大概都有自己的观点。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提出,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责编何薇说,如今倡导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都是倡导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和陶行知先生的主张不谋而合。在如今的智能教育时代,这一关于“教”“学”关系的论述仍不过时。
相似的,《叶圣陶教育名篇》最著名的教育观点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责编代周阳说,叶圣陶先生对教育、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看法,比如他说,“凡是自己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人,对于他人的情性和希望,也模模糊糊,弄不明白”。对于教师,他认为“教师的手段全仗他的修养,教师若没有修养,便同没有技术的工匠一样,对着机械只瞪着眼看,不知道如何使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担任过语文教员,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他从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工作,前后60多年,对于这半个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大量文章。代周阳说,《叶圣陶教育名篇》最打动人的是他讲述的那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在一篇篇文章中,他把对于教育、教学、语文教育的看法用很平实的语言讲述出来,发人深省。
教育归根到底是育人。《陶行知教育名篇》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陶行知先生说“要做一个整个的人”,要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做事要有快乐。
■书摘
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
“社会即学校”,我们的社会就是学校,还要什么社会化呢?现在我有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摘自《中国教育改造》
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这是不错的。不过仔细想想,要是自己不明白某些道理,不擅长某些方法,怎么能说给学生听?这是一层。要是光能说明某些道理和方法,而在平日的实践中并不按照自己所说的道理和方法行事,那给学生的不良影响是不必细说的。所以凡是自己的实践必须跟说给学生听的一致,这是又一层。从以上说的两层看来,“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摘自《叶圣陶教育名篇》
儿童用书既是以指导儿童做工为主要目的,那么,一本书之好坏,可以拿下列三种标准判断它:(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 个动作的力量。(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摘自《陶行知教育名篇》
其实“优雅生活者”对应的就是罗素所讲的构成健康人格的四要素之一:敏感性。敏感性在这里并不是指对外界的过度反应,而是对外界的信号能够有积极的情感上的回应,或者说有一种审美的感受力。
我所说的“优雅生活者”,展开讲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你能够保有对美的感受力。
第二个是你在生活中能够欣赏他人的卓越,同时能够热情、幽默、平和、从容,这也是一个很优雅的生活姿态。
第三个是注重生活的品位、品质。这完全不是说你要穿名牌、上档次,而是说要在生活中显示出你的品位感,哪怕穿着非常朴素,但也要干净、整洁。
第四个是能够给他人和这个世界带来美感和快乐。到2049年,“00后”的孩子们都40多岁了,他们将会以大国国民的身份走向世界。难道对于未来的大国国民,我们不提出一点优雅的要求吗?
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优雅生活者”这个概念的。
――摘自《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