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待坚守常识

作者:杨雅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0

  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近段时间媒体、大众关注的热点。毕竟,教育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培育面向未来的孩子,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关于教育的根本之问、经典之问,也是当下的热点之问。对此,许多教育家、一线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给出自己的回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关于“教育的真谛”的金句刷屏:“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以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一个教育常识能被人们广泛传播与高度肯定,说明我们对教育回归常识有巨大的期待。他的新作《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就展现了一位饱含教育情怀的中学校长如何理解教育的真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辅而行并有机联系在一起。其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想习得好的教育方法,家长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许多家长过度焦虑,很大程度在于对教育常识认知的匮乏。一些家长习惯通过阅读一些自媒体关注教育,当看到那些不停贩卖焦虑的文章,变得极不淡定,并将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像打鸡血一样督促孩子学习,并报各种培训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牛娃。如果家长能够深度阅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优秀图书,多听听名家的“真谛之言”,对教育的认识就会冷静、理智得多。

  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这些杰出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教师必读经典,家长们也可以作为育儿参考。那些几十年前的文字,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适用于今日的家庭和父母。同时,阅读著名教育家以及一些知名校长、教师的著作,也可以从他们的教育实践、教育经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通过阅读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了解到生活即教育,要充分解放孩子的创造力;阅读唐江澎的《好的教育》,家长们会意识到:思谋教育必须有百年的眼量……这些作品教家长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何为好的教育,以规避焦虑,保持清醒的头脑。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里提到: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陶行知在“儿童的六个解放”中最后两点提到: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解放了空间,才能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要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学校、家长不要在功课和考试上双重夹攻他们……这些观点,至今看起来仍振聋发聩,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有益的指导。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阅读名家对教育的阐述,有利于让家长站在一个更开阔的格局、更长远的视野,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去思考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环境,做孩子的用心陪伴者、榜样示范者、梦想激励者、精神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