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04
为人脸信息 提供严密的司法保护
7月28日,最高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在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的,属于侵权行为。
作为基于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而这些信息属于受法律严格保护的个人信息权。假使其被不当使用,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很多场景中,人脸识别已经取代了密码,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处置财产的主要凭证。但对人脸信息的保护却不像银行账户那样严密,反而处于“无门槛、无秩序”的状态。现实中,几乎随便一个经营者都可以打着“方便消费者”的旗号使用人脸识别。人脸信息被随意收集的同时,是一些经营者防范意识较差,甚至没有防护措施,任由人脸信息处于失窃的风险中。
最高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鲜明地将人脸信息的保护力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该解释,宾馆、商场、银行等地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在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赋权”下使用人脸识别的,属于侵权行为。此外,信息处理者不得将自然人“同意”作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前提,也不得以授权捆绑方式取得“同意”,除非处理人脸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据此,一些经营者或APP运营者以“一揽子”协议要求用户点击“同意”选项,或者用户“不同意”就无法使用APP或其他产品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可以说,最高法院的该司法解释指向性和针对性非常突出,切中了当下人脸识别应用中的“痛点”。
(7月29日 光明网 史洪举)
让“云暑假”清朗无忧
中央网信办近日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七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此次行动主要针对七类突出问题,包括: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未成年人在线教育平台问题;儿童不良动漫动画作品问题;论坛社区、群圈等环节危害未成年人问题;网络“饭圈”乱象问题;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问题;以及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反映比较集中、强烈的问题,也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毒害最深的问题,必须重拳整治,绝不手软。
整治未成年人上网环境,除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处罚力度,对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保持“零容忍”态度,坚持露头就打、从严从重,谁胆敢在孩子身上动歪脑筋,谁就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大力整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各种乱象,还需各个网站平台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自我道德约束,主动发声、深入自查,从技术层面提高堵塞漏洞的能力,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切实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教书育人,网上课堂是重要阵地。依法治网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必须通过不间断、有力度的整治,使网络环境得到净化,让广大家长放心安心,保云端暑假清朗无忧。
(7月30日 成都文明网 王菲)
弹窗整治要“回头看” 更要“向前走”
7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关于APP开屏弹窗信息骚扰用户问题“回头看”的通报。通报称,检测发现,14款APP未严格落实整改要求,上述APP应在8月3日前完成彻底整改工作。
网络时代,手机APP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是开屏弹窗广告却如同牛皮癣一样,让人不胜其扰。有的弹窗广告找不到关闭按键;有的点进去后内容尴尬;还有的滥采滥用个人信息,侵犯消费者隐私。管理部门大力整治手机弹窗等各类垃圾广告,给用户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和体验,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头看”,也充分体现出管理部门对于这一顽疾的正确认识和重视程度。
与传统广告相比,手机APP弹窗广告隐蔽性更强、精准度更高、主动性更强、转化率更优,对广告主吸引力很大。因此,尽管广告法、互联网广告暂行管理办法等规范已出台实施,但治理业内乱象难度依然不小。暴利之下,总会有人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要指望整治工作毕其功于一役,显然不太现实。“回头看”,就是要及时严惩这些对整治工作熟视无睹、对现存形势心存侥幸的违规APP,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效,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反复,真正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要让弹窗信息不再扰民,还得逐步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减少灰色地带;加大日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制裁违法行为;严格监管,提高违规成本。
(7月28日 广州日报客户端 谭敏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