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看”工作法筑牢编辑安全防线

作者:徐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04

  □徐宁

  核心阅读

  为了防范差错,很多报社都建立了“三审三校”制度,这种制度针对的主要是“人”,通过人海战术来规避错误的发生,而“十六看”工作法针对的是差错本身,“对事不对人”,直抵它的病灶,作用更直接,针对性更准,防范性更优。

 

  如何防范差错的出现?这是报纸编辑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作为报纸媒体中的重要岗位,编辑的职责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类:安排布置整个版面的稿件;编辑加工提升稿件质量;杜绝差错确保出报安全。其中,杜绝差错确保出报安全,是对编辑的底线要求,一旦出现差错,不管稿件质量提升得多高,还是版面布置得多美,整个编辑工作都将功亏一篑,可谓“万无一失,一失万无”。

  作为《嘉兴日报》的头版编辑,我在工作期间,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十六看”工作法,有效规避了一些差错的发生。目前,这一工作法已在《嘉兴日报》新闻编辑部得到推广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所谓“十六看”工作法,就是在前期精编精校的基础上,快速查看十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逐一核对确认,来规避错误发生的一种工作方法。“十六看”工作法主要有三大特点:免疫性强是它的第一大特点,“十六看”工作法防范的是差错,事实上,“十六看”工作法正是来源于曾发生的差错,正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这个角度看,“十六看”工作法是一套免疫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法,可以说,“一个差错就是一剂针药”;针对性准是它的第二大特点,为了防范差错,很多报社都建立了“三审三校”制度,这种制度针对的主要是“人”,通过人海战术来规避错误的发生,而“十六看”工作法针对的是差错本身,“对事不对人”,直抵它的病灶,作用更直接,针对性更准,防范性更优;可操作性好是它的第三大特点,“十六看”工作法是一种菜单式的查错方法,将这“十六看”放置案头,逐一对照,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高质量的审校,省时省力,方便好用。

  具体而言,“十六看”工作法的内容如下:

  第一看是“报头报脚有无更新”。这部分主要涉及日期、版数、编辑、校对等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当天的“报头报脚”一般是通过复制粘贴之前的“报头报脚”来制作的,这就会导致一些内容还是未更新的。此外,即使在更新过程中,也会出些内容的疏漏,因此,第一看就是要看“报头报脚”内容对不对。

  第二看是“稿件位置合不合适”。稿件的重要程度决定着稿件在版面中的位置,版面位置一般分为主区和边栏,在主区和边栏里还细分为头条、倒头条等,编辑要按照重要程度对稿件进行有序排放,特别是头版,政治性强,尤其要注意稿件位置合不合适。

  第三看是“栏目报花有没有、对不对”。根据报道的需要,报纸经常会设置一些栏目,并设计相应的报花。由于一些栏目刊发时间间隔较长,会让编辑忘记安排栏目报花,此外,在上版过程中也会出现遗漏栏目报花的情况。另外,栏目报花上的文字,在设计中会出现差错,也需特别小心。

  第四看是“标题通不通顺、雷不雷同、主次标题是否恰当”。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人们浏览新闻第一眼会看标题,所以在审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标题,看看标题有无差错,是否通顺,主次标题是否恰当,一般来讲,主标题比较实,字号应比引题、副题要大。此外,在同一版面要看看几则新闻是否存在雷同的情况,例如,一则新闻标题用了“打造……新引擎”,其他新闻标题要规避使用,否则就会出现标题雷同。

  第五看是“本报讯和记者名字对不对”。“本报讯”一般是消息体裁所特有的,不能用于评论、通讯等,其使用规范与否,关乎媒体形象和起码的业务水平,所以要特别注意。此外,由于主客观原因,记者名字也会出现差错,也值得关注。

  第六看是“昨天还是不是昨天”。“时间”是新闻六要素之一,出不得差错。在实践操作中,记者送稿一般不标注具体时间,往往采用“昨天”“昨日”等表述,但是这些稿件并不一定次日就能见报,所以就造成了“昨天已不是昨天”的情形,在审校过程中,需要看稿件提交原始记录来确定准确时间。

  第七看“名字、职务和排序”。由于新闻人物自身变动,以及记者的粗心,稿件中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作为编辑需要注意。尤其在一些政治性较强的稿件中,会出现大量领导名字,更是需要特别重视,要看看稿件中的名字和职务对不对、顺序是否合适,并找相关记者确认稿件中出现的人是否都去过现场。

  第八看“重要数字有没有错”。数字出现差错,是明摆着的差错,藏也藏不住,一旦审校不仔细,就会闹出笑话。在实践操作中,我曾审校出的错误情形有:把美元当成人民币,造成数值小了;四舍五入使用不当,例如,把投资1.6亿元说成投资近2亿元;分的数字合起来和总的数字不一致,例如,全市总投资5亿元,而各县(市、区)数字先进行了四舍五入,造成加起来达不到或者超过5亿元;标题中的数字和稿件中的数字对不上,等等。

  第九看“转文接没接上,版序对不对”。由于版面限制,头版一些稿件刊登一部分后,剩余一部分会转到其他版面,由于后面版面也在随时调整中,会出现“转文没有接上”“转文版序不对”等问题,在审校中,需要核对原始稿件,查看转文有没有和前文接上,看看版序有没有对,以免造成读者阅读困难。

  第十看“新闻图片本身有无问题,和其他稿件是否协调”。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在审校过程中,要防止新闻图片传递不当信息,例如,一张主题为“欢度假日”的新闻图片,场景为人们在街上庆祝的场景,倘若出现有人骑着电动车不戴头盔或者违规载人的画面,显然不合适。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就是新闻图片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与同版面的稿件放在一起不协调,比如,新闻图片是有人兴高采烈地蹦极,旁边的新闻稿件是消防队员救人不慎坠楼身亡。

  第十一看“图片和稿件有没有分版发、重稿”。由于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隶属不同部门,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同一个新闻事件,图片在一个版面,而文字稿在另一个版面,这需要查看各个版面检查确认,以免重稿。此外,由于主客观原因,一些文字稿也会出现在不同版面重稿,或者在不同见报日期重稿,需要检查各个版面,检查稿件原始记录,规避重稿。

  第十二看“重要稿件有没有遗漏”。一些时效性强的重要新闻事件,一些政治性强的重大活动,要特别注意,防止遗漏。尽管很多报社都建立了专门的报题制度,编辑可以通过浏览当天的报题来规避稿件遗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例如,记者提前报了几天后的重要活动,活动当天没有再报题,就会导致重要稿件遗漏的情况发生。

  第十三看“签版未用稿件退回没有,合稿注明没有”。签版未用稿件没退回、合稿没注明,会影响记者的劳动成果。有些新闻稿件先签版,后又撤签未用,此时撤签的稿件既不在编辑库,又不在记者库,需要进行有关操作,才能回到编辑库或记者库。另外,不同条线的记者有时会有交叉,写了同一主题的稿件,需要进行合稿,这时候需要将合稿作者注明。

  第十四看“版面是黑白还是彩色”。就颜色而言,报纸版面一般分为三种:黑白、套红、彩色。如果整个版面是彩色的,那么就要注意,整个版面是否全彩?比如,新闻图片是否彩色,公益广告是否彩色,否则,审校不仔细,报纸印刷出来会出现彩色的版面却有黑白的新闻图片,造成整个版面的不协调。

  第十五看“外稿有无调整”。报纸在出版发行中,除了使用本社人员稿件,还会经常使用一些外部稿件,例如,嘉兴日报社会经常使用新华社、《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单位的稿件。在使用外部稿件时,需要特别关注“改稿”情况,有些外稿会几经修改,我们在上版并校对后,要随时关注这些外稿是否存在“改稿”的情况,如果有“改稿”发生,需要及时替换原有稿件,避免错误发生。

  第十六看“公益广告有没有和其他版面重复”。公益广告是报纸版面经常使用的内容,它能在读者中营造公益行动的氛围。在同一天的报纸中,应尽量避免不同的版面出现同一内容的公益广告,防范版面资源的浪费。

  (作者单位:嘉兴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