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之文化薪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22
谁说“家长里短”没有新闻?最近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在网络上引起关注,这部反映中国人平凡日常生活的纪录片,由英国电影工作者柯文思拍摄,他认为中国“有14亿个潜在的人类故事”,这是一个有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宝藏话题”。
柯文思很务实,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奔走于华夏大地,沉浸在凡人小事的大海之中,但是他并没有迷航,而是从琐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发展的红利惠及了社会最远端、惠及了原本赤贫的老百姓。因此,他的传播立足点选取在对社会进步充满理解之上,进而作出具有文化意义的解读。
纪录片兼有新闻与艺术的价值,片子新闻传播的倾向性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不仅具有纪实的魅力,更有深层次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植根于人性,倚重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理念,其基本价值观是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吻合的,因而具备先进的伦理性。
《柴米油盐之上》的内容不都是心灵鸡汤,纪录片反映的人物也不是一帆风顺。可以说,并不完美的故事,构成了纪录片的叙事主体。然而,就是这种写实的风格,使得拍摄者捕捉到了印象最深刻、最有人文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乐观精神,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信心,他们的劳作成为社会创新的引擎。这些内容反映到影片当中,沉淀为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资产。
按照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难以直接传承。也就是说,需要某种解读、转换,使得人际或代际之间的文化资本得以“转码”,成为异域或异代人可以理解并且能够掌握的内化力量。
对手成为伙伴有没有可能?柯文思从一个纪录片作品入手,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乎常情的回答,其内在的逻辑是植根于“真实”“互尊”“为善”这些基本伦理之上,这与人类共同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完全耦合。
经历了疫情为害的困难时期,新闻传播的功能语义,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伦理,即便是对手,也应该像柯文思所说的那样要相互“尊重分歧”。
一切人类活动都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包括以体能竞赛为主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在东京奥运开幕之前,已决定将原有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加上“团结”二字。不难想到,团结的前提是相互理解与尊重,而理解尊重的对象一定是文化。
作为当代人中的文化“转码”者,像柯文思那样的国际人士会越来越多,“柴米油盐”中的文化价值一旦被其认识到,就会在不限于一国的范围内广泛传播,这正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急需的能量。柯文思的创作活动,对中国文化人也不无启示,那就是:文化薪传,在地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