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学生知所来,方知所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6
□《长沙晚报》记者 程放军
在湖南长沙有几十所学校,先天就具有红色基因。他们或因革命事件或人物命名,如新民小学、郭亮小学、雷锋学校;或与重要历史纪念地共院,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或与红色遗址共围墙,如清水塘小学,其中不乏百年名校。在那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些学校里的先生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播种革命理想的先驱。
《长沙晚报》科教新闻部记者从今年4月起,走进长沙9个区、县(市)30多所具有红色基因和文化的学校探访,追寻红色足迹,讲好红色故事,形成了“信仰之光――长沙红色基因学校探访”系列报道。
作为组织者,我参与其中。虽然离采访第一个学校的时间有2个月了,但这一路采访过来,孩子们传承红色文化的故事在我内心引起的震撼,久久难以忘怀。
我们的开篇报道采访,走进了距离长沙市区120公里的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该校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胡耀邦、杨勇将军曾在此就读。走在学校的走廊里,我们看到橱窗、墙壁、电子班牌等各种形式和渠道传播红色文化,让孩子们在无处不在的红色文化中潜移默化。
“学校先天就具有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自然成为学校最宝贵、最丰富的教育资源。”里仁学校校长杨庆林告诉我们,新生到校第一课就是“认识学校”,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父辈坚持的信仰,知道自己未来要担当的责任。
里仁小学六年级1506班的王梓萌对我们说,她最喜欢“小石头砸烂大水缸”的那段革命故事。她带我们来到里仁学校旧址操场,站到一个台阶上对我们说:“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就站在这个台阶上,面对1500多名秋收起义战士,用‘我们好比一块石头,蒋介石好比一个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个大水缸’的比喻,阐述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小石头砸烂大水缸”的情景课堂。王梓萌和许多同学,是里仁学校和纪念馆“校馆合作”研学实践活动的“小小讲解员”。她说,每次在给纪念馆游客讲这个故事时,她都会站在毛泽东当年站的这个台阶上,仿佛能穿越近百年的岁月,吸取到那个目光如炬、意志坚定的伟人身上无穷的力量,感知到未来自己肩上的重任。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之一,新民学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思想理论上的探寻和干部队伍上的准备,被誉为“建党先声”。穿过绿荫如盖的新民路,抬头便见巷口牌楼上出自蔡畅的题词:“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
位于湖南第一师范旧址院内的湖南一师第一附属小学,是一所充满红色基因的学校,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李维汉、萧三等也曾在附小任教,任弼时、毛泽覃、廖沫沙等曾在此求学。在附小采访时我发现,每个孩子从大门进入校园时,都会停下脚步,自觉向门厅中央的青年毛泽东画像敬礼。
这就是精神的浸润和引领。从一个个学校采访归来,我们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也是一次震撼的心灵共鸣。
“让学生知所来,方知所往。”这是我们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湖南省会长沙各学校都把校园内的红色资源当教材,把传承红色精神、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己任,让信仰之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正向我们展示着城市最美好的样子。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人,开启了建党求索之路。100年来,无数青年志士前赴后继。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更多新锐力量加入火热的事业中。我们只有不忘初心和使命,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梦想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年幼的心里,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