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作者:李洪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李洪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史,生动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值此百年之际,党史专家刘统教授推出新作《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可谓恰逢其时。

  学习总结党的历史,传承发扬好党的历史经验,就要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火种》就是一本跟“路”有关的书,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线索,在真实可信的一手材料和精彩鲜活的历史故事的穿插交融中,构成了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可以说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寻路史,更是一部“走进历史”而写成的历史。

  所谓宏大历史叙事,可从《火种》着笔点看到。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要想写清楚它的诞生,必须将其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范围去研究和探讨。因此,本书不是传统的通史写作,也不仅仅聚焦于中共创建史,而是在大历史中为党史“溯源”。所以,该书开篇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写起,下至1929年古田会议,突破了传统中共创建史、革命史著述的分期节点,并于中长时间段的纷繁历史中厘清主流、主线,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

  所谓“走进历史”而写成的历史,一是作者擅于讲故事,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二是勤于实地考察,让红色旧址成为党史“教室”。作者不是一板一眼“记”历史,而是循循善诱“讲”历史,是学术著作通俗化的典范。刘统既坐得住书斋,又往田野里跑得勤,这便极大丰富了《火种》的资料性与可读性,学术上有保证,经得起看,站得住脚。近现代史的资料浩如烟海,不过许多事情不到现场,就没有真实深刻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刘统到湖南浏阳,从七溪村走到排埠村,感受毛泽东初出茅庐险些牺牲的惊险;从江西寻乌圳下村走到瑞金大柏地,感受什么叫“创业艰难百战多”。作者曾经专门探访过毛泽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赖坊村协成书店,对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都是书斋写作不能达到的。

  《火种》兼具正确的史观、丰富的史料、深邃的史识,让党史文献“火”起来,让革命旧址“活”起来,难能可贵。其实,作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他多次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强调这里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党的根脉和精神家园,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

  值得一提的是,《火种》就充分吸收了上海最新发掘的红色资源。作者不仅多次前往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在内的革命旧址实地考察,还采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单位赴海外采集的新史料,比如从俄文和日文档案翻译出版的《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中共建党前后革命活动留日档案选编》等资料集,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基础上,给人以启发,使红色基因植根于读者心中,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

  总的来说,《火种》抓住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告诉我们百年奋斗从何而来,百年成就从何而来。其扎实史实、宏大叙事与“走进历史”而写历史的鲜明特点,成就了它的好看、好读,相信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有效助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展开。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