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图书库存报废 出版印刷严“把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6-02
□何桂林
前不久,《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国出版印刷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选题和编校质量,根据需求准确拟定纸质图书印刷数量,减少图书库存报废数量,是眼下出版印刷人能够做且应该做好的工作。
减少图书报废风险
根据笔者近30年在出版社工作的经验,图书报废大致可归于教材变化、图书修订、印刷工价、时效性较强的图书等几类因素。
教材变化。原有教材及与此配套的辅学读物失去市场销售的机会。与此类似的还有法律修改、政策调整等引起的相关图书淘汰和报废。以教材变化为例,尤其是统编教材逐渐取代省编、各社分编的教材,此类报废量较为明显。如根据教育部教材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2019年春季统编教材要全部落实到位。因而相关报废也发生在2019年年末。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场估算不足,印刷数量过大,造成压库报废;二是某些出版单位出于维护读者市场的善意,新出了搭配原有版本教材的辅学读物,想抓住最后的市场机会,结果造成新书报废。其实,无论是教材变化,还是法律修改、政策调整,大多都有征求意见和方案酝酿期,以及告知落实的过程,这给已出图书的库存消化提供了时机,也给新选题的确定提供了参考时间。只要认真收集信息、仔细分析,是能够避免新书报废的。
图书修订。因版次冲突,大多修订版图书都会提高价格,出于需要,可能会将尚能用的图书作报废处理。针对此,笔者建议将修订内容以二维码形式,或印成单册免费赠送给读者,将库存报废减到最少。同时在确定修订选题时,应分析市场需要,在适宜时机推出修订版图书。
印刷工价。各地都有相应的印刷指导工价,通常是按照数量分段计价,印数越多,印刷单价越低。比如江苏2019年秋季执行的教材印刷指导工价,以印量3000为起点,印量5000、1万、3万分段计价,工价从每千印70元渐次降到25.5元。其他地方也有类似计价办法。此类计价办法的初衷是充分体现工时效率,合理节省成本。但有的出版单位为凑足一定数量,节省印刷费,摊薄成本,人为增加印数。表面来看,出版社花同样的钱,多了一些书,印刷厂也收到相应货款,而实际上,图书入库就等待报废,这是人为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要从绿色发展的大局出发,发挥数字印刷的优势。
时效性极强的应急应景图书,一旦错过时效,就等于报废。一些书除非一上市就赠送或销售,否则绝大多数图书都只能等报废。
利用大数据评估市场
出版单位是图书生产的源头。如何减少乃至避免库存图书的报废,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益,更是出版印刷业绿色发展的要求。
据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9.99万种,2019年新版图书品种降至22.5万种,后者是前者的45%。而2016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3595.8亿元;2019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896.1亿元,后者是前者的80%。2016年和2019年两者相比,用45%的选题资源,创造了80%的营收,选题高质量的发展可见一斑。
今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其实质正体现了绿色发展对所有民事主体的要求。作为传承文化的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理应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对人为造成图书报废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大数据对市场进行精确评估,同时借助数字出版与按需印刷,将纸质书的库存报废风险降到最低。
一般认为,制造1吨纸需4吨木材,大概要砍伐4棵平均20年树龄的树木。把木材沤成纸浆需要水、化工原料及消耗能源,同时废水也需要处理。把纸浆抄成纸仍需要大量的水、化学原料及消耗能源,抄纸废水也需要花费成本进行环保回收处理。据了解,目前每生产1吨文化用纸,需要消耗各类木浆700多公斤、水30多立方、电600多度及化工原料500多公斤,直接成本价格每吨逼近5000元。而1吨废书回炉,仍需要沤制、脱墨、抄纸等流程,同样需要水、电及化工原料。从5000多元1吨的文化用纸,经过出版印刷环节,变成图书,再成为废书乃至废纸,此间附着的出版、印刷及废书回收的消耗也是极为惊人的。而1吨废书目前市价仅为1000多元。
由此可见,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杜绝人为的图书报废尤为迫切和必要,需要出版印刷人严格“把关”。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