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辣眼广告注定跑不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6-02
恶意营销并非个例,在巨大利益的驱使和诱惑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为了博眼球、吸关注、促销量,都不惜跨越底线,乐此不疲地热衷低俗营销。2020年以来,多家企业广告内容接连“翻车”。如京东金融等借贷平台广告被指内容低俗、价值观扭曲;还有些企业广告内容涉及“性暗示”“儿童色情”等等。
这类营销行为,哗众取宠的表象之下反映的皆是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不但辣了受众的眼,更毒害了受众的心灵,败坏了行业风气,污染了网络生态,更对广大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和示范,必须重拳惩治,以绝后患。
广告作为企业吸引顾客最常见的手段,在创意上下功夫理所应当,但“创意”不能和低俗恶俗划等号,若以此为卖点,只能惹人反感。然而低俗营销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部分广告营销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广告相关法律和常识了解尚浅;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的价值认识出了问题,认为只要能赚取流量,广告低俗还是高雅皆不重要;再者,违法成本低,也是导致企业和广告商频频踩线的重要原因。
低俗的内容的确更容易传播,但短时的快传播和高流量所背负的负面效应也相当明显。特别是在广大耳聪目明的网友日渐成熟理性的当下,这种低俗广告更难走得长远。互联网不是垃圾场,到任何时候,发布广告都要遵守法律规定,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而不是一味想着打擦边球、规避法律的约束。
(5月31日 成都文明网 新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