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过关不能全靠机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6-02
如今学术资料浩如烟海,仅凭个人的确很难全面甄别有无抄袭,引入相关系统予以辅助是务实之举。但过于倚重“机器把关”,也导致一些学校的论文“查重”逐渐走向极端,合格线越压越低,出现标红处不看实际内容,忽视学科差异“一刀切”等现象。有法律系的学生就苦恼“法律词条几十个字,自己也不能瞎造”……于是,一些作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关键词汇进行同义替换,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文字表述换成图片展示。一番削足适履,将论文写作变成了文字与软件的游戏。
此外,一些商家趁机推出“查重”“降重”服务,且随着淡旺季及高校要求的收紧“坐地起价”,据报道仅今年个别商家“查重”服务的价格就涨了10倍。为牟取暴利,一些人还盗窃倒卖正规机构的“查重”账号。如此这般,原本防止抄袭的策略,反倒促成了一桩桩应付过关的买卖,完全违背了学术规范的初衷,也苦了大多数勤勤恳恳写论文的作者。
“剽窃抄袭”与“合理引用”间的界限到底在哪儿,理应因“科”制宜、全面评估。唯指标论、唯技术论,是一种管理的惰性和僵化。一些学校几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论文查重率上,一旦过了这道坎儿,大家都长舒一口气,反倒对论文本身的质量不那么在意了,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论文质量的判断权、论文过关的决定权,不能也不应完全交给机器。如何构建更加专业、多元且科学的评价维度以评判论文,值得各界思考。
(5月28日 《北京日报》 汤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