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领军印企的智能驱动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28
面向“十四五”,对印刷行业来说,坚定智能制造仍是印刷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智能化建设是需要坚持的主要任务。因此,要以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手段,以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印刷业智能化建设,以行业合力解决智能化基础共性问题。
三种模式各有侧重
就目前印刷企业智能化建设模式来看,书刊印刷企业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多元化的需求,包装印刷企业的重点是小批量的订单和过程质量管控,商务印刷企业则侧重于更全面的服务和更高效的生产。
具体来看,书刊印刷企业中,新华系印企奋勇当先,编印发形成产业链互联。如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为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通出版、发行、印刷、服务数据链。采用数字流程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出版物全生产流程的高效协同、精益生产。推进数字印刷、数字印后加工技术,实施柔性生产,满足按需印刷服务需求。这中间,较为典型的企业包括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华印刷集团等。
包装印刷企业中,长三角先进企业先行,珠三角龙头企业后发。既有以拓展印刷品价值空间为目标,推进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满足定制化市场需求,推进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精准生产、敏捷制造能力,满足小批量市场需求;也有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可追溯质量体系,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到智能化,推进印刷加工与服务的集成,基于物联网技术提供产品溯源、防伪、营销等增值服务等。其中的代表企业包括昆山科望、界龙艺术和上海豪门等。
商务印刷企业中,多为打造透明协同高效体系,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如以互联网建设印刷服务平台,拓展业务范围、扩大服务半径;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内外部资源协同,提高企业运营效益;以流程数字化、生产自动化实现印刷生产的高度集约化,实现最大的生产效率。像河南盛大、世纪开元、广东番茄云即是如此。
三个范式并行推进
在具体的实践中,目前印刷业呈现三个范式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状态。但总体都以数字化为基础,网络化为关键,智能化为方向。
数字化制造范式中,注重标准化的基础作用、精益化的导向作用,加强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提高管理信息化覆盖率、工业软件普及率、设备数字化率、工序数控化率,最终实现管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流程数字化。
数字化网络化制造范式中,以生产为主线开展“工业互联网+制造”,建设内外部数据集成系统、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分布式知识库等,实现知识共享、设备互联、数据互通,形成生产资源的柔性协调和管控,促进资源高效共享、要素融通发展。行业内领军企业更是在此基础上,以工业大数据和互联网为支撑,打造具备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物流和集成优化主要特征的印刷工厂。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范式中,则是建设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智能化,探索先进技术的创新应用,发挥大数据的牵引作用,逐步推动设计、印制、储运、服务印刷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打造印刷智能化新生态、新业态。
多个维度实施建设
印刷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涉及多个维度,包括标准的基础支撑作用,精益的导向作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熄灯工厂的探索,立体仓库的实践,视觉检测技术的应用,数据的动能作用等。
其中,印刷业标准化作为生产、管理控制的指引,是印刷企业内部、印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客观的准则。标准化水平的高低既是现实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精益化管理及生产涉及内容广泛,是基础也是目标,持续改善是关键。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而工业机器人则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总体来说,智能制造的核心是用户能够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从繁冗的工作流程中抽身出来专注于创新。因此,也要量力而行,保证盈利下的智能化建设模式。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