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纪念馆镇馆之宝见证峥嵘岁月

作者:牛文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28

  

承印《解放日报》的对开印刷机。

刘金林 供图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一台高1.2米、长2.3米,布满锈迹的印刷机。这台庞大的设备是当年中央印刷厂承印《解放日报》的对开印刷机。

  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城后,面对敌强我弱、日益严峻的革命形势,急需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中央印刷厂的筹建随即展开。然而此时的延安城一片贫瘠,要找几枚铁钉都如同大海捞针,建厂谈何容易。中央印刷厂厂长祝志澄接到任务后,立即动身赶赴上海、西安、三原等地,冒着生命危险,在戒备森严的都市里找关系、购设备。他还以私人印刷厂老板的身份招聘了十几名技术工人。在返回延安时,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大多时候是晚上行进。到达西安时,要挨个搜身,为了将机器能够安全运到延安,只能将崭新的设备拆卸成零件,分装在3口棺材内,组成一个庞大的送葬队伍,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

  7月1日这天,清凉山格外热闹,一台台崭新的机器整齐地摆放在坚固而隐蔽的万佛洞内,印刷厂成立了。那时延安还没有电,印刷机的主要部件是一个直径和长度均在1米左右的铁滚筒,机器的主要动力是人力,一台对开机旁要配上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摇,24小时不停机,每摇一会儿便会大汗淋漓。后来同志们请延长石油厂的工人师傅制造了一台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从此告别了手摇机器的原始方法。

  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封锁,纸张、油墨彻底断绝,没有纸墨如何印报?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陕北漫山遍野生长的马兰草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纸的问题解决了,接踵而来的就是油墨的匮乏,后来同志们徒步去60多公里外提取烟灰。祝志澄亲自前往兵工厂请著名工程师沈鸿研制出了一台轧油墨机,解决了油和烟灰融合的问题。不久,《解放日报》的日发行量由原来的7000份增加到1万份。

  2004年,筹建延安新闻纪念馆时,在库房中找到这台被尘封多年的印刷机。为了将它安装完整,特地找来当年中央印刷厂的老同志安装。半个多世纪的离别,老人也忘记了它原来的模样,只能撑起机器的主要部件。今天,这台印刷机作为国家二级文物陈列在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见证它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以及老一辈印刷工作者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作者系延安新闻纪念馆讲解员)